2003年,钱其琛曾提醒外长李肇星∶切勿过分看重官衔 - 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

2003年,钱其琛曾提醒外长李肇星∶切勿过分看重官衔

2025-09-11 20:03:38

2003年,钱其琛曾提醒外长李肇星∶切勿过分看重官衔

2017年5月4日,北京人民医院的走廊刹那间静得出奇。当天,有着“外交铁军”之称的李肇星特意前来探望老一辈外交家钱其琛,仅隔五天后,这位“中国外交第一代功臣”便告永别。这一幕让无数国人心头一紧:一段跨越半个世纪的师徒情缘,究竟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外交秘辛?他们的“师承密码”又是如何塑造中国外交的底色?

在许多外交史学者眼中,钱其琛倡导的低调务实与李肇星主张的开放透明,似乎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有人批评,低调务实会让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丧失话语权;也有人认为,过度透明只会暴露我国策略细节,成为外交筹码。究竟是坚守“老钱路数”的稳健,还是走上“肇星模式”的高调?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碰撞,舆论立刻炸开了锅。可在这场聚光灯下的争论中,究竟谁才是幕后那一双掌舵的手?

回顾1977年盛夏,刚从基层调入外交部的李肇星,第一次踏入那间简陋的副部长办公室。当时他一句“您好,钱部长”因方言口音差异引发小小误会,战战兢兢的破冰微笑,竟成了“老钱”与“小李”深厚情谊的起点。钱其琛在中苏边界谈判收官之际,捕捉到新闻发布会的重要性,主动向上级建议:让外交部面对镜头、面对国际舆论。这一招虽被部分保守派质疑“过度开放”,却在后续数年里催生了中国外交透明化的雏形。普通百姓对这一切并不知情,直到多年后,街头出租车里,司机才在谈及“外交官在台前幕后”的故事时,露出敬佩又好奇的神色。

表面上,发言人制度的确步入正轨,新闻发布厅的麦克风架得整整齐齐,舆论似乎得到了充分回应;但暗地里,一些老一辈官员对“面对镜头”始终心存警惕,担心“一松口就会被抄家底”。他们认为,外交最核心的博弈依旧在闭门房间,过度依赖公开发言,可能让对手嗅到我们的套路。此时,一股保守的暗流在外交部内部涌动:有人暗示不如继续沿用“沉默是金”的模式。这种“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的局面,让初尝舆论操作的李肇星也一度陷入左右为难。

就在舆论和保守派针锋相对之时,1982年3月26日,一场新闻发布会突然打破僵局:钱其琛以斩钉截铁的语气回应西方记者抛出的敏感问题,他用事实和坚定的口吻,将中方立场说得清清楚楚。当这一幕出现在全球媒体镜头前,不仅让多年的争议戛然而止,也让保守派刮目相看——他们发现,适度的透明与自信,反而能将外交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更重要的是,这次发布会正是发言人制度正式确立的契机,李肇星也因此迎来职业生涯中的第一个“翻身仗”。前面埋下的“老钱模式”与“肇星观念”看似对立,最终在这一刻实现了惊天大合璧。

随着制度落地,事态似乎再度归于平静,新闻发布厅的秩序被按部就班地维护,镜头稳定、发言精确。危机往往潜藏在平稳的背后。1999年美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被炸后,网络舆论瞬间失控,激进情绪迅速蔓延;一些媒体又被指责“声音不够犀利”,让普通民众感到外交层面的“防火墙”失灵。各方对如何应对舆论风暴产生更大分歧:有人主张再度压缩发言频次,以免伤害国家形象;也有人呼吁扩大公开范围,让民意与官方步调一致。两股对立声浪此起彼伏,外交部内部重回那种“台前一片安宁,后台暗流涌动”的老戏码。

说到这里,有人或许要表扬钱其琛“伟大的外交战略眼光”,也有人点赞李肇星“敢于突破、勇于担当”。可事实上,这所谓的“突破”还真没那么简单:当初一群老部长们在办公室里对着报表唠叨“别瞎折腾”,和如今不少人断章取义地赞美“舆论自由”,其实都只是换了名头的焦虑与保守。要是没有那一次次“翻盘式的救火”,你以为如今的外交发言还会那么顺畅?可真要把每都当招牌挂在墙上,能不能扛得住下一个风暴?别光顾着夸夸其谈,一旦压力来了,谁还记得当年那场“惊天发布会”的底气从哪儿来。

有人说,钱其琛开创的那一套“低调务实加透明发布”的模式,是中国外交的必由之路;也有人认为,面对大国博弈,我们更该恢复“沉默是金”的老招。到底是该继续“开窗说亮话”,还是收紧“闭门论交情”?在你中国外交的下一步,究竟要向左转还是向右拐?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