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站在锈迹斑斑的"上海纺织二院"牌子下,手里攥着那张发黄的劳保卡,心里空落落的。三十年前这里人挤人,纺织女工们排着长队,五毛钱能开一礼拜的药。现在大门紧锁,玻璃碎了,只剩几个老工人蹲在门口抽烟,嘴里嘟囔着以后看病得上大医院排队了。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厂医院,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福利天花板。职工全家免费看病,CT机比公立医院还先进。纺织系统最风光的时候,下属医院能搞到上海第一台CT机,现在连建工医院都没被列入区级统计。当年给国家干了一辈子的老工人,他们的医疗保障眼看着就要断档。
八十年代在钢厂上班的老李记得清清楚楚,那时候劳保卡就是通行证。全家看病全免,孩子发烧直接去厂医院,药便宜得像白送。纺织厂的女工们下了班顺道就把病看了,连挂号费都不用掏。现在倒好,厂子黄了,医院要么被合并,要么直接关门大吉。
九十年代那场大下岗让厂医院跟着遭了殃。纺织厂倒了,钢铁厂关了,医院没了金主,设备老旧得跟古董似的,有点本事的医生都跳槽了。海员医院那栋规划了直升机坪的十八层大楼,烂尾整整三十年,现在改成了养老院。老航运工人说起这事就摇头,现在连个看职业病的医生都找不着。
也不是所有厂医院都这么惨。纺二医院改成了市东医院,还抱上了复旦医学院的大腿,要建三甲新院区。上钢三厂医院成了龙华医院分院,好歹把中医科保留了下来,老工人们还能扎扎针灸、做做推拿,算是留了点念想。可这样的好事不是哪儿都有,沈阳的沈飞医院改成了莆田系男科医院,老工人们气得直骂街,以前修飞机的地方现在治那方面的病,这不是寒碜人吗。
更惨的是鞍钢总医院,挂牌卖了三次都流拍,跟那些下岗的老工人一样,时代不需要了。金山石化医院改制后,普通号从五块涨到五十,老工人们只能去社区卫生院挤。以前厂里看病像回家,现在去医院跟要饭似的,排半天队还看不上。
最要命的是那些专科医生都找不着了。钢厂医院治尘肺病的一把好手,现在改行卖医疗器械去了。化工厂医院专门处理毒物中毒的科室,说撤就撤。现在工人要是有个三长两短,得跑几十公里去三甲医院,路上耽误了算谁的?
市东医院的新大楼效果图挺气派,可老纺织工人们心里直打鼓,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到用上那天。普陀人民医院说要创三甲,口号喊得震天响,可别光打雷不下雨,最后苦的还是老百姓。卫健委要是真为工人着想,就该列个工业专科保护清单,别让那些救命的绝活断了传承。
这些老厂医院不只是一栋楼、一块牌子,那是一代工人的尊严。当年盖医院的砖是他们一车车拉进来的,现在看病的路却要走到腿软。医疗改革不能光算经济账,那些年工人们流的汗、受的累,总不能说忘就忘了吧。
本文创作的最初想法就是为了传播正能量,没有要去侵犯别人权益的那种想法哦。要是真有侵权的情况呢,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很主动地去配合处理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