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这三个经济大国,合起来每年的GDP总额都超过了全世界一半以上,可同时它们的债务数额也是相当庞大的。
到五月底,美国国债的负债总额已经来到了36万亿,稳居世界第一;日本的负债也让人吃惊,总额高达9.1万亿美元。
不过,这些还不是最夸张的:中国的总负债额度,让人看了都觉得不可思议。
不少人一瞧,美国的负债达到36万亿,而日本只有9.1万亿,不免会觉得美国就是“债王”啦。
别着急啊,实际上债务总额最大的还是咱们国家,已经达到了86万亿,比美日都要多得多,直接把它们甩在了后头。
别着急下结论啊,实际上中国的债务情况是不是比美国更危急,还得看“怎么借的钱”以及“花在哪”上。
咱们就用最简单的比喻来说吧:
中国嘛,就像农民借钱买种子和化肥,心想着秋后肯定能收成;美国呢,就像豪门富二代刷爆了信用卡,利息高得让他喘不过气;日本就像家庭漏水又没收入的中年人,靠借钱来填补漏洞。
美国现在的国债已经突破了3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让不少经济学家看着都觉得头皮发麻。
重点是,美国每年偿还利息的钱就得超过1万亿美元,这个数字还远远超过他们的国防开支。
其实,美国主要靠持续发行国债来支撑这个巨大的债务,市场对他们的债券还算很有信心,而且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国际资本愿意购买美国的债券,这些都帮他们渡过难关。
实际上,美国主要是靠“借新还旧”,不断发行新债,把借来的资金用来偿还之前的债务和利息。
听起来挺像某些企业搞的“庞氏骗局”,只不过区别在于,美国依靠“美元霸权”撑着,全球不少国家被迫购买它的国债,可现在这个办法似乎不太管用了。
像中国这样的大买家,早在2010年之后就开始逐步减少持有的美债,到了今年,手里剩下的美债大概是8100亿美元,15年之间砍掉了快三分之一。
而且,美国现在的通胀压不下来,美联储想着降息拉动经济,可一降息,商品价钱又变贵,通胀又上来了,感觉像掉进了个死循环似的。
外人一瞧这阵势,上个月就甩掉了500亿美元美债,谁都不愿意捧这把烫手的山芋。
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份内部的评估资料指出,如果利息支出占到税收的35%的临界点,美国可能连还利息都成问题,那时候就不是“违不违约”那么简单了,而是整个世界金融体系会不会崩盘的大事了。
日本的情况也不太乐观,一开始看似负债只有9.1万亿美元,实际上,结合日本的GDP一比较,就会发现债务比例已经超过了227%了。
这简直是个什么概念啊,差不多就像日本不吃不喝干两年,债都还不上似的。
更让人心惊的是,过去日本还能靠央行“自己买自己发的债”,就像是“左手借钱,右手收账”那样,表面上看着还算风光。
不过现在也搞不定了,今年日本央行突然停了买债的动作,造成市场一阵骚动。
最后,30年期日本国债的收益率一下子冲到3.14%,这就是说政府借钱变得越来越贵,债券市场也变得更难吸引投资者了。
经济没有好转,美国还在暗地里使绊子,宣布对日本车征关税,像丰田、本田这些靠出口过日子的剧透一下子受到了重击,利润缩水得厉害。
日本想靠出口拼一拼经济的梦也崩了,不少企业都遇到难题,国内的局势也挺不顺。
日本超市里的商品涨价已经变成了习惯,光是食品类就有超1.5万种搞涨价,像面包、牛奶这些日常用品,涨幅都达到了两位数。
现在年轻人的失业问题挺严重的,不少人找不到工作;相比之下,老年人拿不到足够的养老金,还得靠打零工才能维持生活。
再加上,餐饮行业和小企业不断出现倒闭的情况,接连不断。
如今,日本不再是所谓的“失落的三十年”,反倒变成了“破产的三十年”。
看着中国现在的总债务已经攀到了86万亿美元,但其实数额大小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还是比例和这些债务拿去干啥。
到现在为止,中国的债务与GDP的比例只有63.8%,比美国的130%、日本的227%都低得多,而且还低于国际普遍认为的80%的警戒线。
再说了,中国的债务大多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比如高速公路、机场这些项目,把物流效率提得飞快。
搞建设5G这块儿,就像铺了条数字经济的高速公路,带动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发放国家补贴的消费券,直接刺激咱们的内需,让市场变得更热闹。
而且,提升农村的基础设施,让村里变得更方便,同时还能吸引外出的乡亲们回来落户,带动农村的活力。
最重要的是,中国推出了“债务转型”的新招数,采取了3.6万亿的再融资债,把那些利率高、期限短的债务,换成了期限长、利息低的债务。
我国还推出了一项重大政策举措,旨在化解地方隐形债务风险,那就是10万亿的化债专项计划,其中6万亿来自提高的地方政府债务额度,用于替换现有的隐性债务,这项工作将在三年内推进,2024到2026年,每年安排2万亿。
剩下的4万亿元,从2024年起头,每年都会从新增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里拨出8000亿元,持续五年,专门用来化解债务问题。
主要依靠地方专项债,把地方隐藏的债务换成发行利率更低、期限更长的地方政府债券,把“隐”变成“显”,这样也能减轻债务的风险。
所以说,咱们不用担心,中国是借钱来推动发展,不是在借钱填漏洞。
其实,有专家做过测算,发现中国现如今的债务资产转化率超过80%,就是说,欠的这些债,大部分都变成了铁路、工厂、通信塔这些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资产。
其实,专家经过计算得出,中国目前的债务转化为真正国家财富的比例超过八成,也就是说,这些债务大部分都被用在了铁路、工厂、通信塔这些实实在在的资产上,没有玩数字游戏,是实打实的国家财富。
在这场“全球债务潮”的大背景下,没人能避免“欠钱”这个现实问题。
不过要说重点的话,那就是,这些借的钱,是拿来“拼未来”的,还是用来“补昨日”的?
中国的策略虽然总规模不小,但路子很明白,都投在那些能看得见的项目上,能建成的工程上,能支撑得起的消费力上。
这才真正算得上大国的财务布局。
以后,关键不在于你“欠不欠债”,而在于你“有没有能力把债务变成推动财富增长的引擎”。
从这个角度来看啊,中国的债务或许真是全世界最巧妙的“负债示范”,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