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借鉴雍正对年羹尧的典故,成功识破和珅与福康安的阴谋 - 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

乾隆借鉴雍正对年羹尧的典故,成功识破和珅与福康安的阴谋

2025-10-10 16:16:57

乾隆借鉴雍正对年羹尧的典故,成功识破和珅与福康安的阴谋

紫禁城内,乾清宫的灯火彻夜不熄,映照着大清盛世的繁华与隐忧。

乾隆帝弘历,这位自诩“十全老人”的君主,深知帝王之术在于驾驭臣下,平衡朝局。

他常常凝视着案头那幅先帝雍正的画像,思索着父亲当年如何以雷霆手段,平息年羹尧的跋扈与功高盖主。

如今,朝中权臣和珅日益得势,外戚福康安军功卓著,两股势力交织,看似忠诚,实则暗流涌动,让乾隆的心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

01

“和珅,你觉得朕这幅字写得如何?”乾隆帝放下笔,微笑着看向身旁躬身侍立的大学士和珅。殿内檀香袅袅,宣纸上“敬天法祖”四个大字苍劲有力。

和珅立刻上前一步,仔细端详,脸上堆满了恰到好处的恭维:“皇上圣笔,气势磅礴,笔力雄浑,字里行间无不透着帝王之威与仁德之心,臣自愧不如,实乃当世第一。”

乾隆哈哈一笑,心情显然不错。“你这张嘴啊,总是这般甜。不过,朕今日写这四个字,并非只为练字,更是想提醒自己,也提醒朝臣。敬天法祖,方能国泰民安。”他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

和珅心头一凛,面上却不露分毫,只恭敬应道:“皇上圣明,臣等定当谨记。”

此刻,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总管太监吴书来快步入内,禀报:“皇上,军机处急报,福康安将军在甘肃平叛有功,捷报已到京。”

乾隆的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哦?这么快?拿来朕看。”

捷处急报,福康安将军在甘肃平叛有功,捷报已到京。”

乾隆的眉头微挑,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哦?这么快?拿来朕看。”

捷报送到御案,乾隆展开细阅。福康安的奏折详细叙述了如何智取敌方要塞,生擒叛军首领,大获全胜。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年轻将领的锐气与自信。

“好!福康安不愧是朕的外甥,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乾隆赞道,脸上露出欣慰之色。“和珅,你以为当如何赏赐福康安?”

和珅沉吟片刻,拱手道:“福康安将军此番平叛,功劳甚大,振奋军心。臣以为,当重赏以示隆恩,可晋其爵位,并加封兵部尚书衔,兼管军务,以示皇上对其器重。”

乾隆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目光深邃。“晋爵位,加兵部尚书衔……你这建议倒也大胆。福康安虽有功,但他毕竟年轻,如此重任,可否担得起?”

“皇上慧眼识珠,福康安将军年轻有为,胆识过人,且忠心耿耿,定能不负皇恩。”和珅言辞恳切,极力推荐。

乾隆没有立刻表态,只是沉思片刻,然后道:“此事容后再议。和珅,你先去传旨,嘉奖福康安,命他班师回朝,朕要亲自听他禀报战况。”

“遵旨。”和珅躬身告退,脸上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得意。他知道,福康安的地位越高,对自己的助益就越大。

待和珅走后,乾隆放下茶盏,揉了揉眉心。他走到书架前,目光落在一部史册上,那是关于雍正朝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的记载。年羹尧当年也是军功赫赫,权倾一时,最终却落得个赐死的结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人心的贪婪与权力的诱惑,却从未改变。

02

福康安班师回朝,京城百姓夹道欢迎,场面盛大。他骑着高头大马,身披金甲,英姿勃发,引得无数京城女子侧目。入宫觐见时,乾隆帝亲自在乾清宫接见,并赐宴款待。

“爱卿此番平叛,劳苦功高,朕心甚慰。”乾隆帝看着跪在殿中的福康安,语气温和。

福康安叩首谢恩,声音洪亮:“臣能得胜,全赖皇上洪福齐天,运筹帷幄。臣不过是尽了臣子本分。”

“不必过谦。”乾隆虚扶一把,示意他起身。“朕听闻你在甘肃,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深得民心,这比单纯的军事胜利更让朕高兴。”

福康安脸上露出感激之色:“臣时刻谨记皇上教诲,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慎。得民心者得天下,此乃古训。”

一旁作陪的和珅适时插话:“福大人智勇双全,又深谙治国之道,实乃我大清之栋梁也。”

乾隆笑了笑,目光在和珅和福康安之间扫过,随即又落在福康安身上:“和珅向朕举荐你加封兵部尚书衔,兼管军务,你以为如何?”

福康安闻言,脸上闪过一丝惊喜,但很快被他压下,再次跪倒:“皇上隆恩,臣万死难报。然臣自知年少,经验尚浅,恐难胜此重任。兵部尚书掌管天下兵马,责任重大,臣恐辜负皇上厚望。”

“哦?你倒是谦虚。”乾隆帝似笑非笑。“不过,有和珅在旁辅佐,你又何惧之有?”

福康安与和珅对视一眼,两人眼中都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喜色。

“皇上,福大人虽谦逊,但其能力有目共睹。臣定当竭尽所能,辅佐福大人,共同为皇上分忧。”和珅立刻表态。

乾隆沉吟片刻,最终道:“也罢,既然你们二人都有此心,那朕就成全你们。福康安,朕命你加封兵部尚书衔,兼管军务。和珅,你继续兼任吏部尚书,并入军机处,与福康安共同协理军务。”

“谢皇上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福康安和和珅齐声叩谢,声音在殿中回荡,久久不散。

退朝后,和珅与福康安并肩走出乾清宫。

“恭喜福大人,贺喜福大人,今日一朝得势,平步青云!”和珅笑容满面,拱手道贺。

福康安也回以一笑:“和大人客气了,这还不是多亏了和大人在皇上面前美言。日后,你我兄弟,当同心同德,共谋大业。”

“正是此意。”和珅眼中闪烁着精光。他知道,一个掌握兵权,一个手握吏治与财权,两人联手,足以在朝中呼风唤雨。

乾隆帝坐在龙椅上,看着两人离去的背影,眼神渐渐变得冰冷。他知道,自己这一手,是在“养虎”,但只有将这只“虎”养肥,才能看清它的獠牙究竟有多锋利。他脑海中浮现出雍正帝当年对年羹尧的评价:“年羹尧恃功骄横,不知收敛,终至自取灭亡。”

03

随着福康安掌管兵部,和珅入军机处,两人的权势在朝中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朝堂之上,弹劾他们的奏折日益稀少,取而代之的是歌功颂德之声。

福康安利用手中的兵权,开始在各省驻军中安插亲信,调动将领,将忠于自己的将士提拔到关键位置。同时,他也积极推动军费的增加,以“整顿军备,防范外患”为由,向户部索要巨额款项。

和珅则凭借其吏部尚书的身份,在官员提拔、考核、调任等环节中大做文章。凡是与他交好,或能给他带来利益的官员,无不平步青云。那些不识时务,或是秉公执政的官员,则被他寻机贬斥,甚至构陷。军机处的权力,更让他能够直接参与国家政务的最高决策,将自己的意志渗透到朝廷的每一个角落。

京城内,和珅的府邸日益奢华,金银珠宝堆积如山,门前车水马龙,前来巴结的官员络绎不绝。福康安虽不如和珅那般张扬,但其在京郊的别院也修缮得富丽堂皇,更有不少退役将领和江湖豪杰主动投奔,俨然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乾隆帝表面上对此视而不见,甚至对两人的奏请多有恩准。他偶尔召见两人,也总是表现出对他们的信任与器重,让他们更加肆无忌惮。然而,私下里,乾隆却并未停止对他们的暗中观察。

他派遣心腹太监和密探,秘密收集和珅与福康安的贪腐证据和结党营私的线索。一份份密报源源不断地送入养心殿,堆满了乾隆的御案。他仔细阅读着每一份奏报,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皇上,这是江南道监察御史王大人呈上的奏折,说福康安将军在江南募兵时,有克扣军饷之嫌。”吴书来小心翼翼地呈上一份奏折。

乾隆接过,展开细阅。奏折中详细列举了福康安在江南募兵时,虚报人数,侵吞军饷的种种罪状,并附上了几名小吏的证词。

“王大人倒是个忠心耿耿的。”乾隆放下奏折,冷笑一声,“可惜,他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如何能撼动福康安这棵大树?”

吴书来不敢接话,只是垂首侍立。

“这奏折,暂时压下,不要声张。”乾隆吩咐道,“不过,你可以派人去江南暗中查访,看看这王大人所言,有几分真假。”

“奴才遵旨。”吴书来领命而去。

随后,乾隆又拿起一份关于和珅的奏折。这份奏折是礼部侍郎李大人呈上的,弹劾和珅在修建圆明园工程中,私吞公款,偷工减料。

“圆明园啊……”乾隆叹了口气,眼中闪过一丝痛惜。圆明园是他最喜欢的园林,如今却成了和珅敛财的工具。

他将奏折放在一旁,没有立刻处置。他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如果过早地暴露自己的意图,只会打草惊蛇,让这两只“老虎”警觉起来,反而难以将其一网打尽。

04

乾隆帝的耐心是出了名的。他深知,要对付像和珅和福康安这样权势滔天的臣子,必须要有周密的计划和充足的证据。他反复研读史书,尤其是关于先帝雍正帝如何处置年羹尧的篇章。

年羹尧当年功高盖主,恃宠而骄,结党营私,甚至在觐见雍正时也傲慢无礼。雍正帝先是封赏,给予其极大的荣耀,使其更加得意忘形,最终在掌握了足够证据后,雷霆一击,将其连根拔起。

乾隆从中学到了一个重要的教训:对待权臣,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轻易动手。要让他们自以为是,得意忘形,露出马脚,然后才能一击致命。

他开始在朝堂上制造一些假象,故意表现出对和珅和福康安的偏袒。例如,在一些重要的决策上,他会先征求和珅的意见,然后采纳;在一些军事行动中,他会特意夸赞福康安的谋略,甚至让他直接指挥一些小规模的军事演习。

这些举动让和珅和福康安更加坚信,皇上对他们是绝对信任的。他们开始变本加厉,甚至不再避讳一些敏感的问题。

“和大人,这次户部拨给甘肃的赈灾款,我看数目有些大了。”御史中丞刘大人在朝会上提出异议。

和珅冷哼一声,不屑道:“刘大人此言差矣!甘肃旱灾严重,百姓流离失所,若不加大赈灾力度,岂不有损我大清颜面?再说,福康安将军坐镇甘肃,一切事宜皆由他亲自督办,岂会有差错?”

刘大人还想争辩,却被福康安一个凌厉的眼神制止。福康安沉声道:“刘大人若是对本将军有所怀疑,大可亲自去甘肃查访。不过,若是查无实据,本将军定会奏请皇上,治你一个诬告之罪!”

刘大人闻言,脸色煞白,不敢再言。朝中其他官员见状,也纷纷低头,不敢再多嘴。

乾隆帝坐在龙椅上,将这一切尽收眼底。他看到和珅的跋扈,福康安的威势,以及朝臣们的畏惧。他知道,他们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局,甚至敢在朝堂上公然威胁御史。

“和珅,福康安,你们二人为国操劳,深得朕心。”乾隆帝突然开口,打破了殿中的沉寂。“刘大人对赈灾款项有疑虑,也是出于公心,并非有意针对。不过,朕相信你们二人,定会妥善处理此事。”

他这一番话,看似是为刘大人开脱,实则是在进一步给和珅和福康安撑腰。两人立刻跪下谢恩,脸上写满了得意。

下朝后,和珅与福康安在宫道上相遇。

“和大人,今日多谢你为我解围。”福康安拱手道。

和珅摆了摆手,笑道:“福大人客气了。你我兄弟,何须言谢?那刘大人不过是个不识时务的蠢货,也敢质疑我们的安排。不过,皇上今日一番话,倒是让我们更加放心了。”

“是啊,”福康安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皇上对我们如此信任,看来我们的计划,可以加快速度了。”

两人的对话,被隐藏在暗处的密探一字不落地记录下来,送到了乾隆帝的案头。乾隆看着密报,眉头紧锁。他们已经开始谋划更进一步的“计划”了。

05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珅与福康安的胆子越来越大。他们不仅在朝中排除异己,安插亲信,甚至开始插手皇室内部事务。

福康安以“加强京城防卫”为由,调动京畿卫戍部队,将一些忠于自己的将领安插到九门提督等关键位置,实际上掌控了京城内外兵权。和珅则利用其对内务府的影响力,开始干预皇子们的婚事和封爵,试图拉拢亲王贝勒,扩大自己的党羽。

这些举动,无一不触犯了帝王的逆鳞。乾隆帝的忍耐,也已经接近极限。他手头掌握的证据越来越多,足以将和珅和福康安置于死地。然而,他还在等待一个更合适的时机,一个能够让他们彻底暴露,并且让朝野上下都心服口服的时机。

一日,乾隆帝召集军机大臣议事,讨论平定西南边境叛乱的策略。福康安作为兵部尚书,自然是主要发言人。

“皇上,西南叛乱已久,必须以雷霆手段平定。”福康安慷慨激昂地陈述着自己的方略,“臣以为,当调集精锐之师十万,由臣亲自领兵前往。同时,需户部拨付军饷三百万两,以保证粮草供应。”

和珅立刻附和道:“福大人所言极是。西南边境不靖,乃我大清之隐患。三百万两军饷虽多,但若能一劳永逸平定叛乱,便是值得的。臣以为,可从国库中调拨,不足之处,可向各地富商筹集。”

其他军机大臣面面相觑,心中虽有疑虑,却无人敢提出反对意见。三百万两军饷,数目巨大,且福康安亲自领兵,这无疑是在给他进一步扩张军权和势力提供机会。

乾隆帝听着两人的发言,脸色平静,心中却掀起了惊涛骇浪。他知道,这三百万两军饷,大部分都会落入和珅和福康安的私囊,而福康安此去西南,恐怕不仅仅是为了平叛,更是为了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军事地位,甚至可能借机培植自己的独立势力。

他想起了当年年羹尧在西北平叛时,也是如此要求巨额军饷,并借机安插亲信,最终导致尾大不掉。历史何其相似!

“三百万两军饷,十万精锐之师……”乾隆帝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福康安,你可有十足的把握,能一举平定叛乱,不负朕望?”

福康安立刻跪下,信誓旦旦地说道:“臣以项上人头担保,定能凯旋而归,为皇上献上叛军首级!”

乾隆帝的目光落在福康安充满自信的脸上,又转到和珅那副谄媚的笑容上。他心中已经做出了决定。

从那天起,乾隆帝眼中所见的,耳中所闻的,皆蒙上了一层疑云。

他不再满足于暗中观察,而是决定主动出击。

他脑海中,先帝雍正当年对待年羹尧的策略,从模糊的记忆变得清晰无比,每一个细节都如同拨云见日般映入心头,让他明白,一场决定大清命运的较量,已悄然拉开序幕。

06

乾隆帝决定,既然和珅与福康安想玩大的,那他就陪他们玩得更大。他表面上批准了福康安的请兵和和珅的筹饷提议,甚至在朝会上对福康安大加褒奖,赐予他尚方宝剑,准其“便宜行事”,这无疑是在给福康安更大的权力。

这一举动,让和珅和福康安欣喜若狂。他们以为皇上真的老了,真的被他们的表面忠诚和虚假功绩所蒙蔽。他们开始更加肆无忌惮地行动,仿佛整个大清朝堂都在他们的掌控之中。

福康安领兵出发前,乾隆帝特意设宴为他饯行。宴席上,乾隆表现得异常亲近,频频举杯与福康安对饮,甚至亲手为他斟酒。

“福康安啊,你此去西南,肩负重任。”乾隆帝拍着福康安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朕相信你的能力,但也要记住,军务繁忙,切不可操之过急。凡事多与当地官员沟通,体恤民情,方能长久。”

福康安感动得涕零,连连称是。他以为这是皇上对他的谆谆教诲,殊不知,这正是乾隆帝给他埋下的伏笔。

与此同时,乾隆帝私下召见了内务府总管海兰察和军机章京阿桂。海兰察是乾清宫的侍卫首领,为人忠诚,武艺高强;阿桂则是朝中老臣,经验丰富,素来秉公。

“海兰察,朕命你暗中挑选一批可靠的侍卫,化装成商贾或游方道士,随福康安大军前往西南。”乾隆帝沉声吩咐道,“他们的任务,不是去打仗,而是去监视福康安的一举一动,尤其是军饷的使用、粮草的调配以及对当地官员和百姓的态度。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立刻以最快速度飞鸽传书给朕。”

“奴才遵旨!”海兰察领命。

接着,乾隆又对阿桂说道:“阿桂,朕命你秘密查访和珅在京城和各地产业的底细。朕要知道他究竟有多少家产,与哪些官员勾结,又是如何侵吞国库的。”

阿桂闻言,心中一惊,但随即又恢复平静。他知道,皇上终于要对和珅动手了。

“臣遵旨,定不负皇上厚望!”阿桂躬身领命。

乾隆帝又补充道:“此事重大,绝不能走漏半点风声。你们二人都需小心谨慎,一旦有任何进展,直接向朕禀报,不得告知任何人,包括军机大臣在内。”

“臣等明白!”两人齐声应道。

布置完这一切,乾隆帝才稍稍松了口气。他知道,这就像一场精心布置的棋局,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才能最终将对手逼入绝境。他要让和珅和福康安在得意忘形中,彻底暴露他们的野心和罪行。

07

福康安领兵南下,一路之上,他果然如乾隆帝所料,开始大肆敛财。他以“犒赏三军”为名,巧立名目,从地方官府和富商手中强行征收钱粮。同时,他还在军队中安插更多的亲信,将一些不听话的将领调离或架空。

海兰察派出的密探,将这些情况一五一十地记录下来,并通过秘密渠道,源源不断地送回京城。

与此同时,京城里的阿桂也在秘密调查和珅的财富。他发现,和珅不仅在京城拥有大量房产、商铺,还在各地开设钱庄、当铺,甚至参与到盐铁、漕运等暴利行业中。他的党羽遍布朝野,许多地方官员都与他有密切的利益往来。阿桂甚至查到,和珅曾多次向福康安输送钱财,以支持其在军中的势力扩张。

一份份触目惊心的报告,摆在了乾隆帝的御案上。他看着这些证据,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和珅和福康安的贪婪和野心,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

然而,乾隆帝依然沉得住气。他知道,这些只是证据,还不足以让他们彻底垮台。他需要一个契机,一个让他们狗急跳墙,自乱阵脚的契机。

这个契机很快就出现了。

福康安抵达西南边境后,他并没有急于平叛,而是先在当地修建了一座豪华的行宫,供自己享乐。同时,他还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与当地总督和巡抚会面,甚至对他们的建议置之不理。

更甚者,他为了尽快平定叛乱,竟然采取了极端残暴的手段,对手无寸铁的百姓进行屠杀,将叛军与平民混为一谈,制造了多起惨案。

这些消息,通过海兰察的密报,第一时间传到了乾隆帝耳中。

“混账!简直是禽兽不如!”乾隆帝看完密报,猛地一拍龙案,震得殿内器皿嗡嗡作响。他的脸上青筋暴起,双目喷火。

吴书来吓得立刻跪下,大气都不敢出。

“他以为自己是年羹尧吗?!”乾隆帝怒吼道,“当年年羹尧在西北,尚且知道安抚民心,他福康安竟敢如此丧心病狂!”

他深吸一口气,强行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福康安的残暴行为,已经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强烈不满,甚至连一些忠于朝廷的土司也开始对他心生怨恨。

“吴书来,立刻传旨,命福康安务必在两月之内平定叛乱,否则,军法处置!”乾隆帝冷冷地说道。

这道旨意,看似是催促福康安平叛,实则是在给他施压。乾隆帝料定,福康安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必然会更加不择手段,从而暴露更多的罪证。

果然,福康安接到旨意后,非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对叛乱区域进行更加残酷的镇压。他的军队烧杀抢掠,民怨沸腾。

与此同时,和珅在京城也感受到了压力。他知道福康安的行动有些过火,但又不敢公然劝阻,只能暗中派人提醒。然而,福康安仗着军功和和珅的撑腰,根本不把他的提醒放在心上。

两人的矛盾,开始悄然滋生。

08

两个月期限将至,福康安果然“不负众望”,以极其残暴的手段,勉强平定了西南叛乱,然后上奏捷报,请求班师回朝。他的捷报中,对自己的残暴行径只字不提,反而大肆渲染自己的“赫赫战功”。

乾隆帝收到捷报后,面无表情。他知道,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他下旨,命福康安班师回朝,并准备在午门举行盛大的献俘仪式,表彰他的“功绩”。同时,他特意命和珅负责操办此次仪式,务必隆重,以彰显大清国威。

和珅接到旨意后,心中大喜。他以为皇上终于认可了福康安的功劳,这对他而言,也是莫大的荣耀。他立刻着手准备,将献俘仪式办得无比奢华,甚至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次。

然而,就在献俘仪式的前一天晚上,乾隆帝秘密召见了海兰察和阿桂。

“海兰察,你可将福康安在西南的罪证,秘密交给了那些被他残害的百姓和土司代表?”乾隆帝沉声问道。

“回皇上,奴才已按照您的吩咐,将福康安在西南烧杀抢掠、残害无辜的罪证,秘密交给了那些心怀怨恨的百姓和土司代表,并告知他们,皇上会为他们主持公道。”海兰察躬身禀报。

“很好。”乾隆帝满意地点点头,又看向阿桂,“阿桂,你可将和珅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的证据,秘密散布给那些被他打压的官员,以及京城中的清流士子?”

“回皇上,臣已将和珅的罪证,通过各种渠道散布出去。如今京城内外,对和珅的非议之声已是甚嚣尘上,许多被他迫害的官员和士子,都已准备在明日献俘仪式上,当众弹劾他。”阿桂禀报道。

“好!”乾隆帝眼中闪烁着寒光,“明日,朕要让和珅和福康安,在众目睽睽之下,原形毕露!”

次日,午门外,人报道。

“好!”乾隆帝眼中闪烁着寒光,“明日,朕要让和珅和福康安,在众目睽睽之下,原形毕露!”

次日,午门外,人山人海,文武百官齐聚,百姓们也挤满了街道两旁,翘首以盼。福康安身披金甲,骑着战马,意气风发地走在献俘队伍的最前方,享受着百姓的欢呼和百官的恭维。和珅则站在午门城楼上,笑容满面,接受着众人的祝贺。

然而,就在福康安即将进入午门,向乾隆帝献俘之时,异变突生!

几名身穿麻衣的西南百姓,突然冲破人群,跪倒在福康安马前,高举状纸,声泪俱下地控诉福康安在西南的暴行。

“青天大老爷啊!福康安将军在西南滥杀无辜,烧毁民房,抢夺财物,他不是平叛,他是土匪啊!”一个老妇人哭喊道。

紧接着,几名土司代表也冲上前,拿出福康安强征他们的田地、侵吞他们的贡品的证据,高声控诉。

福康安脸色大变,他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他正想命侍卫驱赶这些闹事之人,却见午门城楼上,几名御史突然越众而出,齐刷刷地跪倒在地,高举奏折,声色俱厉地弹劾和珅。

“皇上!臣等弹劾大学士和珅,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祸乱朝纲,其罪当诛!”

“皇上!和珅勾结福康安,侵吞军饷,修建行宫,草菅人命,实乃国之巨蠹!”

一时间,午门内外乱作一团,控诉声、弹劾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

和珅和福康安都傻眼了。他们做梦也没想到,精心策划的献俘仪式,竟然会变成他们的罪行揭露大会。

乾隆帝坐在城楼之上,俯视着下方的一切。他没有说话,只是冷冷地看着和珅和福康安那惊慌失措的脸。

09

控诉与弹劾的声音如同潮水般涌来,彻底淹没了午门外的喧嚣。福康安呆若木鸡地坐在马上,脸上的得意之色瞬间化为苍白,冷汗涔涔而下。他试图辩解,但那些西南百姓和土司代表手中的状纸和铁证,以及他们悲愤欲绝的哭诉,让他无从开口。他环顾四周,原本对他歌功颂德的百官,此刻也纷纷低头,不敢与他对视。

城楼上的和珅更是如坠冰窟,他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些平日里对他唯唯诺诺的御史和官员,为何会突然发难。那些弹劾的奏折,字字句句都直指他的要害,分明是早有预谋。

“皇上!臣冤枉啊!这些刁民和奸臣,分明是受人指使,意图诬陷臣等!”和珅第一个反应过来,跪倒在地,声嘶力竭地辩解。

福康安也急忙下马,跪在地上,大声喊道:“皇上明察!臣平叛有功,何来滥杀无辜之说?这定是叛军余孽,意图污蔑!”

乾隆帝终于开口了,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午门:“冤枉?诬陷?”他冷笑一声,目光如炬,扫过和珅和福康安。“朕给过你们机会。朕让你们平叛,是让你们安抚百姓,而非屠戮无辜!朕让你们协理军务,是让你们报效朝廷,而非中饱私囊!”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严厉:“和珅,你结党营私,贪赃枉法,朕早已有所耳闻。福康安,你恃宠而骄,残害百姓,侵吞军饷,更是罪无可恕!”

“朕念及你们曾有功于社稷,本想给你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奈何你们却变本加厉,将朕的信任视若无物!”

他猛地站起身,龙袍鼓动,威严无比:“来人!将和珅、福康安及其党羽,全部拿下!”

随着乾隆帝一声令下,埋伏在周围的御林军如同潮水般涌出,迅速将和珅和福康安及其在场的亲信团团围住。

和珅和福康安彻底绝望了,他们这才明白,原来皇上早就洞悉了一切,而他们,不过是皇上精心布局中的两颗棋子,被玩弄于股掌之间。

“皇上,您……您为何……”和珅颤抖着想问,却被御林军捂住了嘴。

乾隆帝居高临下,目光冰冷,仿佛看透了他们的内心。他想起先帝雍正当年处置年羹尧时的果决,心中更是坚定。

“朕为何?朕为何要容忍你们这些蠹虫,继续蛀空我大清的根基?”乾隆帝的声音响彻午门,“朕今日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天子之威,不容侵犯!国法森严,不容践踏!”

他挥了挥手,示意御林军将两人带走。

午门外,百官们鸦雀无声,百姓们也屏住了呼吸。这一刻,他们才真正见识到这位看似仁厚的乾隆帝,其雷霆手段丝毫不逊于其父雍正。

10

和珅与福康安被捕后,乾隆帝立刻下旨,成立专案组,由阿桂、海兰察等忠臣负责彻查其罪行。在铁证如山面前,和珅和福康安最终承认了所有罪状,并供出了大量党羽。

乾隆帝借此机会,对朝堂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洗。那些与和珅、福康安勾结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一律严惩不贷。国库中被侵吞的钱财,也被追缴回来。

经过这场风波,大清朝堂恢复了清明,吏治为之一新。百姓们拍大小,一律严惩不贷。国库中被侵吞的钱财,也被追缴回来。

经过这场风波,大清朝堂恢复了清明,吏治为之一新。百姓们拍手称快,对乾隆帝的英明果断赞不绝口。

在处置和珅和福康安的最终判决中,乾隆帝特意召集了所有军机大臣和重要官员。

“和珅贪赃枉法,结党营私,罪大恶极,赐其自尽!”乾隆帝冷冷地宣判道,“福康安身为皇室外戚,却恃宠而骄,残害百姓,侵吞军饷,其罪与年羹尧无异!念其曾有军功,免其死罪,但革去一切职务,发配边疆,永世不得入关!”

当他提到“年羹尧”三个字时,所有人都心头一凛。他们明白了,皇上之所以能够如此精准地识破和珅与福康安的阴谋,正是借鉴了先帝雍正对年羹尧的处置经验。他放任两人坐大,让他们自以为是,最终在他们最得意之时,给予致命一击。

判决宣读完毕,殿内一片寂静。所有人都被乾隆帝的雷霆手段和深谋远虑所震撼。

尘埃落定后,乾隆帝在养心殿中,再次翻阅起那部记载着雍正帝处置年羹尧的史册。他深知,帝王之路,步步惊心。权力如毒药,能腐蚀人心;历史如明镜,能映照古今。

他成功地借鉴了父亲的智慧,在看似平静的盛世下,识破并铲除了威胁大清根基的巨大阴谋。这场较量,不仅维护了皇权,也巩固了社稷。

经此一役,大清朝堂得以肃清,国力更加稳固。乾隆帝以其深沉的谋略和果断的行动,再次证明了他作为一代明君的雄才大略。他深知,盛世之下,更需警惕潜藏的危机,而历史的教训,永远是帝王最宝贵的财富。

声明:本篇故事为虚构内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采用文学创作手法,融合历史传说与民间故事元素。故事中的人物对话、情节发展均为虚构创作,不代表真实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