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件听起来挺新鲜的事儿在网上引起了不小的关注:咱们国家自己造的大飞机,被改造成了一家能飞的医院,而且还是一所专门看眼睛、耳朵、鼻子、喉咙的“五官科医院”。
这架飞机从上海一路飞到了新疆,让边疆的百姓在家门口就体验了一把来自顶尖专家的医疗服务。
很多人可能第一反应会觉得好奇,把医院搬上天,这是怎么做到的?
在飞机上看病和在地上有啥不一样?
费这么大劲儿,到底是为了啥?
这事儿其实没那么玄乎,咱们把它掰开了揉碎了,就能看明白里面的门道和意义。
这件事的牵头方,一个是咱们国家在五官科领域数一数二的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另一个就是造出C919大飞机的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一个管看病,一个管造飞机,这两家单位凑在一起,就琢磨出了这个名叫“五官健康C909飞机医院”的新鲜事物。
这可不是一时兴起的想法,背后其实是为了解决一个很现实的大问题:咱们国家的好医生、好设备,大多都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而对于住在新疆这些地方的居民来说,想看个复杂的病,实在是太难了。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位住在新疆石河子的老人,如果得了复杂的眼底病,当地医院条件有限,可能就建议他去上海的大医院。
这一趟下来,光是坐飞机、火车就要花上一两天,到了上海还要找地方住,挂号排队,再加上家人的陪同,时间和金钱上的花费都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或者身体不便的患者来说,这种长途跋涉本身就是一种折磨。
而眼睛、耳朵、鼻子这些问题,又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所以,与其让病人千里迢迢地跑,不如想办法让优质的医疗资源“飞”到病人身边去。
这就是“飞机医院”这个想法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省心。
那么,这架“会飞的医院”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它可不是简单地在飞机里放几张桌子。
当你走进这架经过特殊改造的飞机,会发现里面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没有一排排的乘客座位,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布局非常紧凑、但功能齐全的微型医院。
整个机舱被科学地分成了七个区域,就像一个完整的就诊流程。
一进门是登记咨询区,有工作人员引导;然后是独立的眼科诊室和耳鼻喉科诊室,保证了看诊的私密性;还有专门的患者候诊区,让大家可以安心等待。
最核心的部分是检查区,里面摆满了各种精密的医疗设备。
此外,还有一个特别有科技感的5G远程会诊区,以及一个供医生学习交流的实操培训区。
可以说,从筛查、诊断到治疗、康复,甚至包括对当地医生的培训,所有环节都能在这架飞机上“一站式”完成。
说到飞机上的那些设备,更是大有来头。
这里面有十多种专业的眼科和耳鼻喉科诊疗设备,比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OCT,这东西听着专业,说白了就像是给眼睛做的高精度CT,能把视网膜的每一层都拍得清清楚楚,什么毛病都藏不住。
还有像手持式眼底照相机、手持式裂隙灯这些,小巧方便,医生拿着就能给患者检查,特别适合在有限的空间里使用。
最关键的是,这些设备几乎全都是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自己研发或者合作研发的,是地地道道的“国货精品”。
而且,为了能在飞机上稳定工作,这些设备都经过了特殊的防震和加固处理,确保飞机在飞行或停靠时,哪怕有轻微的晃动,检查结果也绝对精准,这一点是大家完全可以放心的。
这次在新疆石河子的活动,就是一次真刀真枪的检验。
当地有49位患者有幸成为了第一批体验者。
他们的情况各不相同,有因为年纪大了高度近视,眼底开始出现问题的老奶奶;有想做近视激光手术,但心里一直不踏实的年轻人;还有常年被过敏性鼻炎困扰,鼻子不通气特别难受的患者。
在飞机上这个特殊的环境里,来自上海的专家们耐心地为他们检查、解答疑问,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一点也不比在大医院里差。
检查结束后,每个人都对自己五官的健康状况有了明确的了解,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
其中,最让人感到震撼的一幕,是通过5G技术实现的沪疆两地远程会诊。
当时,一位在新疆本地做过眼内手术的患者,需要进行术后复查。
在飞机医院里,复旦五官科医院的院长周行涛教授亲自操作一台国产的5G远程裂隙灯为他检查。
这台设备通过5G网络,将患者眼睛的高清实时画面,没有一丝延迟地传送到了四千多公里外的上海。
而在上海那头,当初给这位患者做手术的主刀医生钱宜珊,就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通过大屏幕清晰地看着患者的眼部情况,甚至可以远程调整检查设备的焦距和角度,就好像她本人就在现场一样。
她一边观察,一边和新疆的周院长进行语音交流,共同对患者的恢复情况做出了精准的判断。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视频通话了,这是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医疗,它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顶尖的医疗技术能够瞬间抵达任何需要它的地方。
这背后,是咱们国家5G技术的强大支撑,更是连接医患之间信任的桥梁。
当然,这架飞机飞一次,不仅仅是为了看这几十个病人。
它还有一个更深远的意义,那就是“造血”,也就是帮助当地培养医疗人才。
飞机上专门设置的实操培训区,就是为此而设。
这次就有16名来自新疆基层医院的医生登上了飞机,他们不用再像以前那样,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上海进修学习。
就在家门口,他们就能接触到国内最先进的诊疗理念,还能在专家的手把手指导下,亲自操作这些先进的设备。
这种模式,就像俗话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飞机活动结束后,上海的专家们回去了,但这批学到了真本事的本地医生留下了,他们就成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能够长期为当地的百姓提供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这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实际上,在飞机抵达之前,复旦五官科医院的专家团队就已经在石河子当地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为这次“空中医院”的到来做了充分的预热。
他们在当地医院进行了大型义诊,为120人次解决了病痛;还主刀完成了13台高难度的公益手术,其中有些手术是当地医院以前无法开展的。
他们还走进了中学,为354名学生做了精准的近视筛查,并用自编自导的科普剧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眼护眼课,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
同时,他们还通过网络直播进行科普,观看量超过了289万人次。
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体现了我们国家顶尖医疗机构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
所以说,国产大飞机首创“空中医院”这件事,远不是一个吸引眼球的噱头那么简单。
它是我们国家制造业实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民生关怀理念的一次完美结合。
它用一种创新的方式,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存在的医疗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提供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中国方案”。
这不仅是为“健康丝绸之路”在国内的实践开了个好头,更为将来我们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医疗援助和合作,打造了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的成功样板。
它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科技的发展最终是为了服务于人,是为了让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变得更健康、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