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政坛最近上演了一出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戏码。一位曾在特朗普政府中担任高级贸易顾问的官员,突然火力全开,将矛头直指印度。他不仅言辞激烈,更是直接将欧洲的冲突与印度领导人莫迪挂钩,甚至扣上“莫迪的战争”这顶大帽子。
这番话着实令人震惊,他声称印度购买打折原油,间接资助了冲突中的某一方,进而消耗了美国纳税人的钱。这可不是什么孤立的声音。此前,美国财政部的一位高级官员也曾公开批评印度在某些谈判中的“拖延战术”。
紧接着,白宫新闻秘书也表态,指出印度不顾美方警告,持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这些言论并非巧合,它们共同勾勒出美国某些政治派系,特别是与特朗普政府相关的人士,正试图对印度采取强硬姿态的明确意图。而那位贸易顾问的言行,无疑是这股新趋势中的一个重要风向标。
昔日鹰眼,今朝为何盯上孔雀?
然而,最让人想不通的是,这位贸易顾问过去可是华盛顿对华政策中最激进的鼓吹者之一。在特朗普总统执政期间,他在对华经济限制、技术封锁以及供应链重构等领域,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过去八年间,他对中国提出的指控可谓是五花八门,从技术窃取到贸易不公,再到安全威胁,他无疑是美国对华强硬派的标志性人物。但奇怪的是,他从未将欧洲冲突归咎于中国,也从未将其标签化为“中国的战争”。
如今,他却突然将印度与欧洲冲突直接挂钩,试图将印度塑造成冲突的幕后推手。这引出一个核心疑问:这位昔日对华鹰派,在欧洲正热炒中国“援俄”之际,为何反而全面将火力转向印度?这背后显然隐藏着更深层次的战略考量和利益博弈。
对华一役受挫,急寻新沙包?
其实,这一战略转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这位贸易顾问此前对抗中国的策略,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特朗普政府曾试图通过经济制裁、技术限制等手段来压制中国,希望让其屈服。
然而,中国并未因此被压垮,反而在高端制造、人工智能芯片等关键领域加速发展,这无疑给美国带来了长期的战略挑战。特朗普总统曾将此视为一次令人尴尬的战略挫折。
当初预期中的经济战本应迫使中国就范,但结果却导致美国供应链受损、国内通胀上升,以及产业成本增加。最终,美方不得不向中方做出一定让步,颜面因此受损。作为上述策略的主要推动者之一,这位顾问急需为此“挽回局面”。
对中国继续施压,如今看来已不现实,而且可能让特朗普总统更加难堪。因此,将矛头转向印度,便成了他寻求“将功赎罪”的策略。这既能为特朗普总统树立威信,也是该顾问争取政治影响力的手段。
此外,将欧洲冲突的责任转嫁给印度,也有助于转移美国民众对援助乌克兰所产生的巨额开支和国内经济压力的不满情绪。印度在俄罗斯石油问题上存在的舆论争议点,使其成为一个容易被拿来作“替罪羊”的对象。
印度,为何入选“黑名单”?
印度成为新的施压对象,并非偶然,它符合美国特定派系所考量的多重条件。首先是“成本效益高”。印度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全球经济体,其体量虽大但不及中国。
这意味着美国可通过贸易、投资等手段更有效地对其施压,且对美国自身市场和供应链的反噬作用较小,更符合美方利益。其次,在能源交易中,美国找到了“道德”与“利益”双重指控的空间。
印度作为俄罗斯折扣石油的“清洗者”,炼化后高价转售欧洲,被美方指责为“发战争财”,甚至“抢占美国生意”。这为美国构建了一个道德制高点,使其指责更具煽动性。
再者,印度在地缘政治上的“暧昧”立场,也让美方鹰派不满。印度与美国虽互为战略伙伴,但在欧洲冲突、能源安全等关键议题上立场摇摆,试图同时维系与俄、中、美的关系。这在该贸易顾问看来,无疑是对美国战略伙伴关系的“背叛”。
最后,印度相对的“脆弱性”使其成为一个“好欺负”的目标。面对美国强大的压力,印度被认为缺乏足够有效的反制手段和筹码,使其成为一个相对容易被“敲打”和施压的对象。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印度不幸成为此次美国战略重心的“新靶点”。
笔者以为
面对美国新一轮的施压,印度无疑将面临经济制裁、政治孤立等多重挑战。其在复杂国际环境中平衡大国关系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美国此次战略调整的根本目的,正是在对华遏制受阻后,寻找新的突破口,以维护其全球霸权,并转嫁内部矛盾。这起事件也为国际关系,特别是对发展中大国如何在大国博弈中保持独立性、维护自身利益,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