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还没等九三阅兵的礼炮声响起,日本就已经坐不住了,电话、备忘录、闭门会议,一通操作猛如虎,只为一个目的:劝周边国家别去天安门。
理由听起来很简单,参加中国阅兵就是在搞“反日活动”。
可话说回来,一场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怎么就成了“反日”了?
就从那句没被官方承认但满网传的“谁参加阅兵就是在反日”说起,这句话不是普通玩笑,而是日本在闭门外交里释放的威胁信号。
靖国神社那边还在供奉着甲级战犯,日本外务省这边就忙着贴标签,日本想用一个“反日”的大帽子,吓退那些准备出席九三活动的国家领导人,这不是外交这是心理战。
问题是,他们真以为别人都傻吗?那些国家要是真的怕这顶帽子,就不会一次次在纪念场合支持中国了。
日本是在搞“二战舆论干预”,就是想重新主导历史叙事,把自己从“加害者”的镜头里拉出去。
这背后,还有更深的焦虑。只要别人来中国站一站,日本就怕中国在二战“谁赢谁输”的问题上彻底占了上风。
北京方面其实很清楚日本想干啥,这次中方没像以往一样直接怒怼,而是通过外交发言人强调:该澄清就澄清,谁怕谁。
再看日本那些措辞,说什么“中国过度聚焦历史”,听上去像是受害者喊冤,实则是在偷换概念。他们不是真怕阅兵,是怕历史这本账翻出来,一笔一笔给大家看个明白。
而这不是第一次了,日本早在十年前就干过这事,那时只是低调游说,现在变成全面喊话,从东盟到欧盟,不放过任何国家。
可惜这种贴标签的招数真没什么用,现在都2025年了,谁还被一句“反日”吓住?外交是讲实力和公信力的,不是贴纸游戏。
其实,日本为啥每到这种节点就焦虑,说到底就是那段历史压根没好好处理过。德国当年是跪了的,法庭审了,赔偿给了,课本改了。
而日本甲级战犯很多活得比我们都长,最后还进了政界当议员。战后那场“清算”,根本是半吊子版本,给未来埋下太多地雷。
他们怕的不是阅兵,是怕阅兵把灯打得太亮。尤其是当阅兵不光是中国军队过一圈,还可能有外籍老兵、战时文物、全球媒体集体报道,那画面会让人不自觉想到南京、马尼拉、珍珠港,这不是谁故意要反日,而是历史压根没被处理干净。
有趣的是,今年石破茂居然取消了“8·15战败日”的书面致辞,对“9·2投降日”也选择沉默。
嘴上不说,心里有鬼。转过头,日本外务省忙着劝别人别去北京,怎么看怎么别扭。说到底,他们怕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再次被贴上“没反省”的标签。
而中国这边,策略倒是转了个弯。不硬怼、不扣帽子,而是把对话拉回“历史是否面对”的问题上。
外交部那句“真正汲取教训的国家不会对此心存疑虑”,听上去平静,但其实把所有国家都摆上了试纸条上——你来,是对历史的尊重;你不来,那大家也看得明白。
这种应对方式,不仅稳,还赢了道义。日本想拿阅兵当靶子,中国却把它变成了镜子。谁的脸干净,一照便知。
虽然日本这边忙着打电话、发备忘录,但外头的世界根本没那么配合。
你说参加阅兵是“反日”?那好,俄罗斯总统先订了机票,东南亚国家接着跟上,有些代表团比十年前还高规格。
甚至连一向跟日本走得近的韩国,这回也没照着剧本来,李在明虽然因为国内政治局势不能亲自到场,但派了高级代表团,摆明不想和日本捆在一块。
这些国家的立场很简单:抗战胜利是全人类的胜利,不是哪两个国家吵架。你说别人是“反日”,那是不是诺曼底纪念也是“反德”?红场阅兵也是“反德”?这逻辑不通,没国家买账。
现实摆在那儿,日本想靠话术主导全场,结果连东南亚、非洲、中亚这些国家都不跟它玩。
过去还有点地缘优势,现在人家更看重的是实际利益、国家立场和历史责任。你说“不要来”,人家反倒觉得有必要来看看。
而日本国内的操作就更妙了,右翼势力趁这个机会又开始鼓动民情,说中国在“羞辱日本”,日本主权受到了挑战。
其实大家都知道,这种操作就是为了铺垫修宪和扩军。看上去是外交问题,其实背后是整个政治工程在运作。
更有意思的是,这种话术外热内冷,日本外交部门在外头高喊“反日”,回头给自己民众听就是“国家被孤立,我们得自强”。
政治上打悲情牌,军事上争预算,宣传上搞煽动,一条龙全都有。这场外交风波,其实也照见了日本当前政治生态的复杂程度。
日本拦不住别人来阅兵,其实也不是第一天的事了。但这次不一样,中国不是只想着办一场阅兵,而是借机把“抗战胜利”这件事,变成一个全球认知项目。
除了军队走方阵、战机飞一圈,还计划做巡回档案展、历史回忆访谈、甚至把抗战老兵口述史带到联合国去展示。
中国已经不满足于“我说我对”,而是要让世界也说“你说得对”。这就是“历史话语权”的争夺战,谁能讲好自己的故事,谁就能在未来的话语场里立得住。
日本其实是很怕这个的,他们之所以这么在意谁来谁不来,是因为知道一旦中国把抗战胜利叙事推广成全球共识,那他们那些“战争模糊说法”“历史客观中立”那一套就站不住脚了。
所以日本这次才会在邀请函发出之后、合练刚刚结束时跳出来放话,纯属心理战。晚一点说,想打别国个措手不及;早一点说,怕自己先被对比。
但中国这次节奏掌握得挺好,外交部没陷入骂战,媒体也不主动贴标签。反倒是通过“历史反思”这一主题,吸引越来越多国家站过来。
你要知道,现在出席的国家越多,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这不是中国一家的事,而是全球反法西斯正义的一次集体记忆。
阅兵不再只是军力展示,而成了一次全球叙事的转折点。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不接受日本设定的框架,九三纪念活动的意义也不止于中国,而成了一个全球性“历史共识的确认现场”。
这场围绕九三阅兵的博弈,说白了已经不只是外交纠纷,更像是一场全球历史记忆的角力。
日本怕的不是中国军队走了几步,而是中国讲得这段历史越来越多人愿意听。当别人都选择站在记忆那边时,拒绝面对的国家只能越站越孤。
九三不是终点,而是一次提醒:历史不会自动翻页,谁想埋过去,反而更容易被历史钉在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