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锂暴涨争议:是供需反转还是资本游戏? - 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

碳酸锂暴涨争议:是供需反转还是资本游戏?

2025-07-30 10:25:32

碳酸锂暴涨争议:是供需反转还是资本游戏?

2025 年 7 月下旬,碳酸锂市场的疯狂让整个产业链倒吸一口凉气 —— 期货主力合约从 6 月下旬的 5.84 万元 / 吨飙升至 7.71 万元 / 吨,30 天内暴涨 32%;现货市场电池级碳酸锂报价突破 7 万元 / 吨,半个月内累计上涨超 20%。这场 "V 型" 反转来得如此迅猛,以至于下游电池厂还没从上半年的 "去库存" 节奏中回过神,就被卷入新一轮的价格博弈。

但热闹背后,质疑声浪从未停歇:有人说这是供需基本面逆转的信号,"白色石油" 即将告别低价时代;也有人怒斥这是 "政策 + 资本" 合谋的炒作,供给收缩是假象,需求回暖是泡沫。这场争议的核心,藏在供给端的政策整治、需求端的增长迷雾,以及产业链各方的利益算计里。

一、供给收缩:政策整治是规范行业,还是巨头的 "保护伞"?

江西、青海两地的政策整治被视作此轮涨价的 "导火索",但业内对其真实意图的解读早已撕裂。

宜春 8 家锂矿的 "矿种变更" 风波,表面是纠正 "陶瓷土矿权采锂云母" 的违规行为 —— 按规定,锂矿开采需自然资源部审批,而陶瓷土矿由省级部门审批,前者门槛远高于后者。但有匿名矿企老板向媒体吐槽:"这更像一场针对性的清洗。" 数据显示,这 8 家矿企多为中小玩家,年产能合计 13.1 万吨 LCE,而头部企业宁德时代旗下的宜春矿业虽也面临 8 月 9 日的矿权到期风险,但其年产能仅 6 万吨 LCE,且市场普遍预期 "巨头续期阻力更小"。

更耐人寻味的是青海藏格矿业的停产。其察尔汗盐湖采矿权仅含钾盐,却违规开采锂资源多年,为何偏偏在价格反弹前夕被责令整改?有分析师指出:"去年盐湖股份类似违规,补交税款后 10 天就复产,这次藏格停产可能是 ' 做给市场看 '—— 既释放供给收缩信号,又不真的影响全年产能。" 这种 "可控性减产" 让不少人质疑:政策整治是否成了头部企业淘汰竞争对手、抬高价格的工具?

企业主动减产的争议更大。江特电机 26 天检修、中矿资源 6 个月技改,涉及月度供应量仅 0.2 万吨,不及全球月需求的 5%。但有私募人士爆料:"几家大厂私下有默契,减产公告发布时间刻意错开,营造 ' 供给持续收紧 ' 的氛围。" 而锂盐贸易商则趁机囤货,某华东贸易商透露:"7 月以来,我们把 3000 吨库存锁仓,等价格破 8 万再抛,这波赚的比上半年全年还多。"

二、成本推动:进口锂矿涨价是市场规律,还是 "卡脖子" 陷阱?

进口锂辉石价格上涨被视作成本端的 "强支撑",但这一逻辑正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

澳大利亚锂辉石 CIF 报价 7 月上涨 7.7%,但有国内冶炼厂负责人直言:"这是贸易商炒作。" 他透露,澳洲某矿企上半年库存高达 50 万吨,"他们故意缩减对华发货量,每吨抬价 200 美元,我们被迫接受,否则生产线就得停。" 更讽刺的是,国内锂云母提锂成本已降至 5 万元 / 吨以下,理论上可替代部分进口锂辉石,但江西多家云母矿因环保政策限产,"有产能却开不了,等于给进口矿企送定价权。"

成本曲线下移的说法也被质疑。混沌天成称全球锂矿成本降至 5.8 万元 / 吨,但某券商新能源首席反驳:"这是剔除了环保、人工、税费后的 ' 裸成本 '。" 他算了一笔账:江西锂云母矿的环保投入每吨增加 8000 元,四川锂矿的运输成本比澳洲高 30%,"实际全成本至少 6.5 万元,但矿企为了抢市场,故意报低价,现在涨价只是回补真实成本。" 这种 "成本账" 的分歧,让市场对价格底部的判断撕裂 —— 看多者认为 7 万是底,看空者坚持 6 万才合理。

三、需求回暖: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增长,是泡沫还是趋势?

动力电池和储能的高增长被视作需求端的 "定心丸",但细究数据,乐观背后藏着不少 "水分"。

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上半年增长 38.5%,但某新势力车企采购总监透露:"这是车企为冲量降价促销的结果。"6 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已达 35%,"但消费者对价格敏感,一旦锂价上涨传导至车价,销量可能掉头。" 更关键的是,动力电池库存仍高,某二线电池厂库存可满足 3 个月生产,"我们 7 月采购量同比降 10%,所谓的 ' 旺季备货 ' 更多是心理预期,不是真实需求。"

储能电池 128% 的同比增长更具争议。"80% 的出货量是海外家庭储能,但欧洲补贴退坡后,7 月订单已降 30%。" 某储能企业创始人直言,国内大型储能项目多为 "政府招标",实际并网率不足 60%,"很多项目买了电池堆在仓库,没真的投入使用。" 而磷酸铁锂对碳酸锂的高需求,被某材料厂老板吐槽:"是电池厂故意囤锂,他们 7 月库存环比增 15%,却对外说 ' 去库 ',目的就是哄抬价格。"

四、技术革新:固态电池是需求增量,还是资本故事?

固态电池被捧为 "锂需求救世主",但业内对其实际影响的分歧比价格还大。

宁德时代说 2025 量产半固态电池,某电池研发专家却泼冷水:"半固态还是用液态电解液,锂用量和传统电池差不多,全固态至少 2030 年才量产。" 更关键的是,固态电池可能用锂金属负极,理论上锂用量增加 3 倍,但 "目前的技术路线还没定,有的方案甚至用钠离子替代部分锂," 他直言,"资本把固态电池当故事炒,就像 2021 年炒 ' 元宇宙 ',最后还是要落地。"

湘财证券预测固态电池将带动锂需求翻倍,但某海外矿企 CEO 反驳:"全球锂资源储量够用到 2050 年,真要需求激增,非洲的高成本矿会快速复产。" 他透露,刚果(金)已有 10 个锂矿项目在环评,"只要价格破 10 万,半年内就能新增 5 万吨产能,根本缺不了。"

五、未来走势:是新一轮周期起点,还是昙花一现?

这场争议的终极焦点,是价格能否持续上涨。

看多派的核心逻辑是 "政策 + 供给 + 需求" 共振。某头部私募认为,江西 8 座矿山若真停产,全球供需缺口将达 1.2 万吨 / 月,"价格破 8 万只是时间问题。" 他们尤其看重宁德时代的动作 ——"宁王"7 月已锁定下半年 10 万吨锂盐长单,"巨头都在抢货,说明他们看好后续行情。"

看空派则坚信 "虚火必灭"。某外资投行报告指出,当前碳酸锂社会库存仍有 4 万吨,够全球用 1 个月,"政策扰动平息后,价格会回落到 6-7 万。" 他们警告,8 月 9 日宁德时代矿权续期若顺利,"市场会意识到供给收缩是假象,到时候多单踩踏,比上半年跌得还惨。"

而产业链中间层更迷茫。某中游材料厂老板说:"我们现在不敢囤货,也不敢不备货。" 他透露,下游电池厂开始要求 "价格联动"—— 锂价涨 5%,材料价同步涨,"这其实是把风险转嫁给我们,最后谁都赚不到钱。"

这场碳酸锂的 "V 型反转",本质上是一场多方博弈的大戏:地方政府想规范行业又不想丢税收,矿企想涨价又怕失去市场,电池厂想压价又怕断供,资本想赚钱又怕政策变脸。价格涨跌的背后,从来不是简单的供需逻辑,而是产业链各方在利益漩涡中的拉扯。

或许正如某行业老兵所言:"锂价从来不是 ' 理性 ' 的,它的疯狂与冷静,只取决于谁的声音更大。" 至于是不是真的反转,可能要等 8 月矿权续期结果揭晓 —— 那才是撕破所有伪装的 "照妖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