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兰德公司的一份报告抛出了个说法:中美军事平衡可能在2025年前彻底变天,美军要想继续在亚太地区占上风,战场得推到2500公里之外。
到底啥意思?传统的南海、台海难道不是主战场了?美媒还放风,说真正的较量可能是美国的“最后一张底牌”。
谁在推动这场博弈?
大卫·奥赫曼尼克(David Ochmanek)是兰德公司的资深专家。他早年在空军干过,后来还当过美国国防部的副助理部长,专门搞部队发展、战略规划。
他在兰德公司主导了不少报告,尤其是2023年那份关于中美军事平衡的分析,直接把中美对抗的焦点推到了风口浪尖。他认为,我国的军事实力蹭蹭上涨,特别是火箭军和海军的进步,让美军在离我们大陆1000公里以内都不敢轻举妄动。
再说张召忠将军,他是退役的海军少将,也是军事理论家,常年在电视上分析国际局势。他早年投身国防事业,后来在国防大学搞研究,退休后也没闲着,成了央视的常驻评论员。
他有个特点,说话直白不绕弯,分析问题总能抓住要害。比如他早就说过,美军在南海和台海晃来晃去,其实就是“虚张声势”,真正的博弈可能在更远的地方。他特别关注南亚和中东局势,经常拿这些地区的变化来说明大国间的较量。
从南海台海转向何方?
兰德公司报告表示,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飞速提升,美军在亚太的老优势已经摇摇欲坠。过去,美军仗着关岛基地,离我们大陆也就3000公里左右,总想着在南海和台海附近给我们施压。可现在情况变了,报告里建议,美军得把战场推到2500公里之外,才能保住主动权。
南海和台海这些近海区域,美军可能不敢硬碰硬了,得找个新地方发力。那新战场是哪呢?答案指向了南亚和印度洋。
为啥是印度洋?近年来,他们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明显加强,比如迭戈加西亚基地的扩建,还有和印尼、澳大利亚的联合军演。美军心里清楚,印度洋是连接亚洲、非洲和中东的咽喉,战略地位太重要了。
而且,报告里提到2500公里的距离,正好把战场从我们近海推到了南亚和印度洋一带,这地方离关岛不算太远,离我们大陆又够远,美军觉得在这操作风险更低。更关键的是,他们想拉拢印度,把印度当成遏制我国的桥头堡。
印度有南亚次大陆的地理优势,人口多、军队强,要是能跟美国绑在一起,对我们确实是个挑战。
但印度虽然跟美国眉来眼去,可它有自己的小算盘。印度更想当亚洲的老大,而不是给美国当小弟。比如在“四方安全对话”(Quad)里,印度跟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合作,但态度一直是“参与但不完全听命”。
再加上中东的变数,我们跟沙特的合作越来越紧密,能源和武器交易都上了新台阶。沙特跟美国的传统关系却有点松动,让美军在中东的影响力打了折扣。美军想靠印度洋翻盘,可印度和中东的局势都不完全听他们指挥,棋不好下。
“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洋地区的影响越来越大。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斯里兰卡的汉班托塔港、马尔代夫的基础设施建设,都是我们布局的重要一环。
印度对此特别警惕,公开批评过我们的潜艇在他们附近晃悠。美军一看这架势,赶紧通过AUKUS协议给澳大利亚塞核潜艇,想在印度洋东部卡位。可我们的经济牌打得稳,通过跟沙特、巴基斯坦的合作,把影响力一步步往外扩。战场焦点的转移,其实是中美在印度洋的一次新较量。
博弈怎么演变,何去何从?
美军的战略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兰德公司虽然提出了印度洋方向,但能不能落地还得打个问号。他们想靠南亚牵制我们,支持巴基斯坦就是一招。可印巴关系本来就紧张,美国这一搅和,边境冲突更频繁了。
巴基斯坦拿了美援装备,军事力量有所提升,两边对峙耗费了大量精力,印度哪有心思全心全意帮美国对付我们?美军的算盘是好的,但南亚这块拼图不好拼。
Quad的合作倒是有了点进展。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印度在印度洋联手,澳大利亚负责东部,日本提供技术,印度盯着南亚,美国自己坐镇中枢。他们还计划通过AUKUS协议,到2032年前给澳大利亚交付5艘核潜艇,想在印度洋东部掐住我们的海上通道。
计划时间跨度长,短期内效果有限。
印巴关系是这场博弈的关键变量。美国想用巴基斯坦牵制印度,可巴基斯坦也有自己的诉求,不可能完全听美国的。印度则忙着跟我们较劲,对美国的要求敷衍了事。
南亚的乱局让美军的战略部署多了不少不确定性。我们的“一带一路”还在稳步推进,中巴经济走廊越走越顺,巴基斯坦港口的军事潜力让美军睡不好觉。我们的火箭军和海军实力摆在那儿,美军航母编队在南海晃悠时,也得小心翼翼。
中美博弈的战场到底在哪?美媒说是美国的“最后一张底牌”,可这张牌现在还没完全亮出来。
印度洋可能是焦点,但局势扑朔迷离,谁也说不准下一步会咋走。
#优质作者流量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