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嚣过后,涟水县姜萍的老家,那扇门终究是关上了。
邻居们说,人走了有些日子了。这家人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了大众视野里,像是要用力抹去夏天里那场滚烫的闹剧。她母亲那个在热闹时开的账号,也注销了,互联网上干干净净,仿佛那个分享日常的女人从没存在过。
其实整件事回头看,最开始不过是一次成绩异常。一个中专女孩,预赛第12名,这个排名本身就带着一种不真实的光环。主办方达摩院的人找上门去采访,镜头下,无论是女孩姜萍还是她的老师王闰秋,都没人去捅破那层窗户纸,就任由“天才少女”的故事开始发酵。
我们太需要一个不一样的天才故事了。一个出身普通,不走寻常路,却能一鸣惊人的剧本。于是,媒体和公众一拥而上,把这个故事吹成了一个巨大的泡沫。姜萍本人,那个只有十七八岁的女孩,就这样被架了上去,成了这个时代最受欢迎的“逆袭”叙事的主角。她可能自己都还没弄明白,命运的脚本怎么就递到了自己手里。
后来的事情,就像所有失控的故事一样。专业圈子里的人开始提出理性质疑,这些声音起初很小,但很快就被那些追逐流量的自媒体放大、扭曲,变成了两股力量的撕扯。奇怪的是,在最需要真相的时候,相关方却选择了沉默。这种沉默,无疑是往那团已经烧起来的火上浇了一桶油,让公众的猜测和对立情绪越来越严重。
一个中专生的成长本就不容易,现在她的人生轨迹被这次事件硬生生拐了个大弯。官方调查结果出来的时候,风波已经闹得人尽皆知,甚至连一些高校教授都被卷了进来。组委会那纸声明,说成绩是老师王闰秋用她的账号共同完成的,实际上否定了她独立创造奇迹的可能。这个迟来的“真相”,对姜萍的伤害却是即时且巨大的。
可以说,她才是那个最大的受害者。一个年轻人,被推到风口浪尖,她能掌控什么呢?她什么也掌控不了。我们很难想象,那段时间里,她和她的家庭承受了多大的压力。如今的人去楼空,更像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一场为了逃离风暴而选择的自我放逐。
当最初的赞美者感到被欺骗,最初的质疑者陷入“我早就知道”的沾沾自喜时,那个核心的人物却消失了。她中专毕业了,去了哪里?继续读书,还是找了份工作?没人知道。
也许,远离这一切,回归平静,对她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这个世界欠她一个安靜的成长环境。至于那个关于天才的故事,就让它随风散了吧,毕竟,我们更需要的,可能不是天才,而是对普通人多一点点的善意和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