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俄军和乌军都是从苏军那边分出来的,不少部队历史渊源深厚,以后的发展也挺像的。
所以等到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乌军还带着很重的苏/俄风格,不管是部队结构还是武器都是这样。
那时候的乌军特别重装化,甚至全军基本都是机械化的架子。
特别要注意的是,别看乌军里有空降旅、陆战旅、猎兵旅、摩步旅、山地旅啥的,其实跟机步旅的区别不大。
所以在乌军的这些旅里,大多都有坦克营的部队结构,部分是坦克连,而且不是空架子。
乌军在现役部队中还保留了第1坦克部队、第17坦克部队以及独立的第12坦克营;预备役单位有第3坦克部队、第4坦克部队、第5坦克部队、第14坦克部队。
冲突爆发后,乌军先后激活了预备役的第3、第4、第5坦克部队,所以保持了5个坦克部队的数量,预备役第14坦克部队没被激活。
这些坦克部队的武器还是以苏系为主,西方同意支援西式坦克后,因为数量太少,就在坦克部队里随便用了一下,后来还是分给了机步旅用。
只有豹1A5系坦克的数量上了三位数,但这坦克问题多,需要改装后才能用,因此在前线试用后,就集中给了第5坦克部队。
而当第5坦克部队开上前线,急着去接手红军城和南顿的战事时,这个部队被拆散改成了重型战斗旅,分出去的坦克支援给了第68猎兵旅等部。
所谓的重型战斗旅,就是介于机步旅和坦克部队之间的一种部队结构,主要特点是配了2个坦克营、2个机械化营、2个步兵营,以及无人机、炮兵和各种支援单位。
这种结构最早出现在2024年10月,首先改编的是第17坦克部队以及第117机步旅。
第17坦克部队当时在库尔斯克方向打仗,第117机步旅作为扎波罗热的生力军,被派去谢利多沃方向挡住俄军。
到了年底,开上前线的第5坦克部队也进行了改编。
而在今年夏天,乌军的老牌第1坦克部队,以及在东线长期作战的第3坦克部队、第4坦克部队,相继做了这种调整。
所以到现在,乌克兰军队的序列里,坦克部队已经完全消失了,配备较多坦克的都转成了重型战斗旅。
而且这种重型旅的改编不只限于坦克部队,乌军还在升级其他部队,所以重型旅的数量会继续增加。
那么乌军为什么要这么干呢?
它的前线定位又是什么呢?
乌军面临的基本情况是坦克数量的损失大于补给,这导致部队结构里的坦克越打越少。
这个情况,很难扭转。
因为就乌克兰自己已经没能力生产新坦克了,老坦克也都在冲突中被搜刮光了,很难增加;而且乌军在跟俄军打仗时,也很难抓到俄军的坦克来用。
就西方那边,能找的苏系坦克基本上都给了,西式新老坦克提供了一部分后,西方的后续补给意愿和能力都不足。
在坦克总量不断减少的背景下,乌军根本撑不起全军100多个战斗旅都配坦克营或连,还保留5个坦克部队的结构。
由于很多旅的坦克营、连本来就是虚设,坦克部队也名不副实,所以从实际出发改编是必须的。
我们猜想,与重型战斗旅改制同时进行的,其实还有乌军很多部队取消坦克营、连结构的操作。
在乌军整体缺坦克的情况下,只有把资源集中到重点部队,才能保证重装结构的威力。
而为什么把重武器集中到重型战斗旅,而不是坦克部队里,这自然也跟前线形势有关。
因为传统的坦克部队已经不适应当前的俄乌前线了,在三年多的打斗中,双方损失的坦克数以千计,但绝大多数是被无人机、地雷和炮火干掉的,真正被坦克对轰毁掉的很少。
现在的俄乌前线,也根本不支持大规模装甲部队的冲锋。
因此偏重于坦克集群作战的老旧结构,已经不合时宜了,乌军需要在战斗旅里配足够的步兵,以及必要的无人机单位才能适应前线。
所以在重型战斗旅中,实际配了多达4个步兵营,另外还有1个无人机营,比原来的坦克部队结构多出了足够的步兵配置。
由于坦克在攻防战中还是有用,所以重型战斗旅里2个坦克营的结构还是要保留的。
因为这两个坦克营是重点保护,在确保它们能满员的情况下,大多数战斗旅就不再有坦克了。
所以现在有一种说法是,乌军推行军团化后,每个军团里都会配一个重型战斗旅,用来提供前线支援,这在表面上看也挺合理的,就看以后会不会真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