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深圳湾公园已封闭、街头空无一人。41岁的程序员张运来却选择将特斯拉停进公司地下停车场,在台风“桦加沙”肆虐的夜晚继续他的车居生活。他说“睡得挺好,和平常一样。”同事们都在家办公,他则在空荡的办公室和直播间里与粉丝聊天。
张运来并非首次住车,这次特殊的是——他面对14级阵风和暴雨,并未选择酒店或高层住宅,而是坚信地下空间更安全。他解释,“以前防空洞、避难所都建在地下,我也就安心了。”实际上,当天深圳全市启动一级应急响应,“五停”措施全面实施,30余万人被移安置,多部门连夜排查隐患,仅福田区就修剪加固树木超4100株。
物资抢购潮下,他只买了3盒泡面。“没必要囤太多,这个台风估计两天后就过去了。”他坦言,习惯了自由灵活的车居,比狭小出租屋,更有家的感觉。以往把车停在深圳湾,每天醒来看海景、用健身房洗澡,如今只能用毛巾简单擦洗,但仍觉得满足。“有人花几十万一平方米买豪宅看海,我花很少的钱也能享受。”
从外部环境到个人选择,这场极端天气下的自我安顿显得格外突出。是城市管理者密集部署保障安全;另是部分市民探索非常规栖居方式。张运来的做法引发讨论面对自然灾害,自主决策与公共措施如何平衡?临时住所是否能成为新型城市避险方案?
随着24日下午“五停”解除,全市快速恢复秩序。这次防御战实现“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也让不少像张运来这样的人体验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家庭模式的生存策略。在极端天气频发的大都市,你会考虑尝试这样的“移动之家”吗?还是更倾向于依赖传统住房和官方庇护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