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
堵在延安高架上,动弹不得,看着脚下这座城市像个巨大的停车场。
这时候我总会走神,觉得真正的好戏,根本就不在地面上。
是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在那些漆黑的、湿漉漉的泥土深处,有几条巨大的金属蚯蚓,正在吭哧吭哧地啃着,要把我们熟悉的世界,彻底换个活法。
这事儿听着玄乎,但它正在发生。
比如那条传说中的崇明线,也就是地铁22号线。
我一哥们儿家在崇明,从小听着这规划长大,一直以为是个段子。
结果呢?
人家现在除开最硬核的越江段,岛上最长的那一截隧道,悄没声儿地就给挖通了。
一条地铁,要从长江底下钻过去。
长江啊!
这哪是修地铁,这简直就是当代版的“愚公移山”,只不过我们现在用的不是锄头,是几层楼高的盾构机。
当然,总有人会嘀咕,有必要吗?
把一个清净的后花园,硬生生拽进市中心的滚滚红尘里。
这问题,就好像在问一个快饿死的人,为什么要吃饭。
当市区的空间被挤压到极限,向外扩张就是唯一的出路。
这不仅是让崇明人进城方便,更是让“上海”这个概念,覆盖到它版图的每一个角落。
不过讲真,我心里也矛盾,真怕以后去东滩看个芦苇,都得摇号。
如果说崇明线是在挑战自然天险,那另一条“示范区线”,简直就是在挑战我们对“城市”的定义。
这玩意儿,官方名叫沪苏嘉城际铁路,本质上就是一条在地上跑的“高速地铁”。
时速160公里,你品品。
从上海的闵行、青浦,嗖一下就到了江苏的吴江、浙江的嘉善。
我们以前出上海,那叫出差、叫旅游。
以后呢?
可能就是去隔壁串个门。
这才是“长三角一体化”最性感的实体。
不是文件上的铅字,而是实实在在的时间压缩。
早上在虹桥上班,晚上回嘉善睡觉,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正在变成现实。
这背后当然也藏着一丝丝不安:当城市之间的物理界限越来越模糊,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的生活成本,会被这股不可阻挡的潮流冲刷成什么样?
没人知道。
视线拉回到城里。
21号线最近干了件特悬的事儿,它的盾构机,从正在运营的2号线下面,钻过去了。
2号线是什么?
那是上海交通的“大动脉”,每天上百万人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在里面挪。
在它底下动手术,还是微创的,那感觉,就像在一个打鼾的巨人鼻尖上绣花,手抖一下,天就塌了。
这条线未来可是要串起张江科学城和迪士尼的,专门服务于“科技宅”和“童话梦”,这组合也挺奇妙的。
还有12号线西延伸、20号线这些,听起来没那么石破天惊,但它们更像是毛细血管,一点点地疏通着城市的“血栓”。
比如12号线往松江、闵行那么一扎,解决了多少“沪漂”每天上下班的“长征路”。
最近它第一个双线区间也通了,对于沿线的居民来说,这比任何宏大的新闻都来得暖心。
毕竟,宏伟蓝图最终还是要落到每个人每天能多睡的那半个小时上。
我们都生活在这座巨大的、永不停歇的工地上。
一边骂它堵、骂它吵,一边又离不开它给的便利和机会。
这些藏在地下的钢铁脉络,用一种我们几乎察觉不到的方式,悄悄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半径,甚至是人生轨迹。
所以啊,下回再被挤在地铁里,感觉快要窒息的时候,不妨想想脚底下几十米深的地方。
那里,有无数人正在黑暗中,为你我明天的出行,跟泥巴和江水死磕呢。
这么一想,是不是觉得眼前这拥挤,也变得有那么点史诗感了?
#分享城市新鲜事# #上海地铁# #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