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全球军工企业还在实验室里反复调试参数时,乌克兰战场的大门突然敞开。 2025年7月17日,乌克兰国家平台Brave1宣布启动“在乌克兰测试”计划,允许外国军工企业将最新研发的武器投入前线实战检验。 这一决定,直接把血与火的战场变成了尖端武器的试验场。
阿尔捷姆·莫罗兹——Brave1的投资者关系负责人,在德国威斯巴登的国防会议上对路透社直言:“我们要看清全球有哪些军事技术可用,也让企业知道什么武器在前线真正管用。 ”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乌克兰敢这么做?答案藏在俄乌战场的现实里。 超过1000公里的战线上,俄军持续发动大规模进攻,城市空袭频率不断攀升。 面对这样的压力,乌克兰急需技术突围。
而Brave1平台,正是这场突围战的核心引擎。 这个成立于2023年的国家项目,由国防部、战略工业部、经济部等六大部门联合推动,目标简单直接:用技术换战场优势,用实战加速武器进化。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家军工企业,现在有两种方式进入这个全球瞩目的试验场:第一种是“乌方独立测试”:你把产品交给乌克兰军方,线上培训基础操作,他们负责实战测试并反馈报告;第二种是“双方共同测试”:你亲自带团队进入乌克兰,全程参与测试,现场调整武器性能。无论选哪种,战场数据都真实到残酷。
莫罗兹没有透露哪些企业已经签约,但他明确表示国际军工巨头兴趣浓厚。 更关键的是,乌克兰开出了一份“优先清单”:防空系统排第一,特别是反无人机设备和对抗滑翔炸弹的方案;紧随其后的是水面无人艇、电子伪装技术和AI火控系统。
这份清单不是随便列的——它来自三年血战的经验。例如防空领域,2025年6月底俄军单次发动537架无人机袭击,让乌克兰意识到饱和攻击的威胁必须用低成本拦截弹应对。 这也是为什么挪威军工巨头康斯伯格迅速行动,在基辅设厂生产适配NASAMS防空系统的拦截弹。
而水面无人艇的优先级,直接源于乌军运用“Magura V5”无人艇逼退俄黑海舰队的成功战例。 挪威甚至为此提供5.8亿欧元资金,支持乌克兰本土化量产。技术测试的成果,正通过Brave1构建的生态系统快速转化。
这个被称作“军事版亚马逊”的在线平台,已上架超1000种武器解决方案。 从无人机、电子战设备到人工智能软件,部队可通过“战斗积分”兑换装备——士兵击毁敌方目标越多,能兑换的武器越高级。
这种机制催生了真实反馈闭环。一位参与测试的乌军士兵在社交媒体透露:“以前操作民用无人机命中率只有20%,现在AI导航系统让我的打击成功率冲到70%。 ”
英国ADS集团、丹麦国防安全协会等北约军工组织,在2025年上半年密集与乌克兰签署合作协议。 英国企业看中的正是乌军实战验证过的技术,例如符合北约标准的UAT-TISA装甲车,它通过战场测试后已获得北约库存编号。
2025年7月,欧盟委员会启动“勇敢科技欧盟”计划,将Brave1平台与欧洲国防基金对接。 秋季开始的“种子阶段”将支持联合开发,让欧洲企业与乌克兰共同测试激光武器、无人机群等前沿项目。
但质疑声始终存在:开放战场测试是否太冒险?乌克兰用数据回应:目前国内已有7万家企业参与军工生产,超40%的军用装备实现本土化。仅Brave1平台两年就发放22亿格里夫纳资助540个项目,2025年预算再增29亿。这种投入催生了技术井喷。
战前乌克兰几乎没有无人机制造商,如今500家企业年产450万架无人机,96.2%国产化;电子战公司从零发展到140家;200家企业投身机器人系统研发,目标是将前线100%的物流交给机器。
康斯伯格总裁艾瑞克·列伊的评论点破本质:“无人艇是乌克兰削弱俄海军的关键。通过伙伴支持,我们直接在前线交付下一代作战能力。 ”所以当乌军士兵操作着AI导航无人机穿越火线,当挪威工程师在基辅调试拦截弹生产线,当英国装甲车带着北约编号驶向战场——这场实验早已超越武器测试本身。它成了全球军工创新的压力测试舱。
正如伦敦大学学院教授赖纳·卡特尔所观察的:乌克兰的战场创新正在产生“溢出效应”,欧洲防务合作模式因此重构。
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士兵在战壕里的一句抱怨,工程师在屏幕前的一次参数调整,以及Brave1平台上实时跳动的“战斗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