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需的发廊,怎么也倒闭得越来越多了? - 爱电竞
爱电竞
爱电竞

刚需的发廊,怎么也倒闭得越来越多了?

2025-10-07 19:07:19

刚需的发廊,怎么也倒闭得越来越多了?

刚需的发廊,怎么也倒闭得越来越多了?

杭州某社区的居民最近发现,小区周边曾经密密麻麻的发廊正在一个个消失。这个常住人口仅1.5万的社区,巅峰时期竟挤着23家理发店,如今只剩8家在苦苦支撑。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景象,正在全国范围内上演:2024年全国倒闭的理发店超过30万家,2025年一线城市闭店率高达18.73%,三四线城市更达26.3%。理发作为"头等大事",明明是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刚需,为何越来越多的发廊却撑不下去了?这场看似悖论的行业危机,实则是市场失衡、成本高企、消费变革与模式迭代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

一、过度供给的陷阱:低门槛催生的同质化厮杀

发廊倒闭潮的第一个推手,是看似繁荣的市场泡沫。2018年至2023年间,全国理发店数量从114.4万家飙升至超150万家,增幅高达46%。这种爆发式增长并非基于真实需求扩张,而是源于行业长期存在的"低门槛幻觉"——许多人认为"学会剪发就能开店",大量资金和劳动力盲目涌入这个看似简单的服务领域。

同质化竞争很快将这个行业拖入泥潭。大多数发廊提供的服务高度雷同:剪发、烫发、染发的流程标准化,装修风格大同小异,甚至连推销办卡的话术都如出一辙。在杭州那个1.5万人的社区里,23家发廊争夺有限客源,每家店的实际服务半径从合理的3000人萎缩到可怜的500米,恶性竞争在所难免。为了生存,新店开业必打"9.9元剪发"的价格战,老店被迫跟进,形成"剪发比白菜还便宜"的怪象。这种无序竞争不仅压缩了所有参与者的利润空间,更让消费者对美发服务的价值产生认知混乱。

更致命的是,这种低水平扩张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支撑。许多店主缺乏基本的经营知识,仅凭手艺好就仓促开店,对成本控制、客户管理、服务创新一无所知。广州某社区发廊老板王女士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19年房租8000元,现在直接翻倍到1.5万,剪发价格却不敢涨,客人就这么多,赚的钱全给房东打工了"。当市场红利消退,这些缺乏抗风险能力的小店便成了第一批倒下的多米诺骨牌。

二、成本剪刀差:租金与人力的双重绞杀

发廊的倒闭,很大程度上是被持续攀升的运营成本压垮的。这个看似简单的服务行业,实则面临着"租金-人力"的双重成本挤压,形成了难以挣脱的生存困境。

租金成本的上涨最为凶猛。全国临街商铺租金五年平均涨幅达30%,在一线城市核心商圈,这个数字更是高达50%以上。发廊作为依赖线下流量的服务行业,必须选址在居民区或商业区,却不得不承受不断高企的租金压力。上海某连锁美发品牌创始人算过一笔账:"一家100平米的门店,月租金从2019年的3万元涨到现在的5.5万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5%升至40%,基本吃掉了所有利润"。更残酷的是,疫情后商业地产空置率上升,房东反而更倾向于短期签约、频繁涨价,让本就艰难的发廊雪上加霜。

人力成本的攀升同样令人窒息。优秀发型师成为稀缺资源,月薪过万早已是行业常态,资深发型师甚至能拿到2-3万元。但即便如此,年轻人仍宁愿送外卖也不愿站理发店——工作时间长、体力消耗大、还要承受推销压力,让美发行业面临严重的人才荒。2025年行业专业人才供需缺口预计达67万人,许多小店主不得不亲自上阵剪发,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仍难以维持收支平衡。这种"招工难、留人难"的困境,让本就薄利的发廊陷入"高薪留不住人,低薪招不到人"的恶性循环。

成本压力下,传统发廊的经营模式愈发脆弱。一瓶专业染发膏成本几十元,加上人工和场地费用,标价300元看似利润丰厚,但扣除租金、工资、产品损耗后,实际利润率往往不足10%。当客单价涨幅跟不上成本上涨速度,倒闭就成了无奈的选择。

三、消费革命:从"仪式感"到"实用性"的认知颠覆

发廊倒闭潮的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消费认知革命。当代消费者对美发服务的需求正在重构,而许多传统发廊未能及时跟上这种变化。

最显著的变化是消费分层的加剧。一方面,快剪模式以单次15-25元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35%的市场份额,"剪短、剪整齐"的核心需求被精准满足 ;另一方面,高端定制服务客单价突破800元,但年增长率仅18.9%,显示出高端市场的有限容量。夹在中间的传统发廊既无价格优势,又缺乏高端服务能力,成了最尴尬的存在。深圳某社区发廊老板发现:"以前30-50元的中端剪发是主力业务,现在客人要么去15元快剪,要么花几百元找网红设计师,我们的客群越来越少"。

消费理性化则让"套路营销"失效。曾经盛行的"总监剪发""店长造型"等溢价套路,如今遭到消费者的集体抵制。2020年美发客单价提升26.4%,男性平均95元,女性137元,但这种涨价并未带来服务质量的同步提升,反而引发"洗剪吹刺客"的吐槽。更重要的是,2025年5月实施的预付式消费新规,明确将"收款不退""限制转卡"列为无效条款,给依赖预付费模式的发廊致命一击。中消协数据显示,美容美发领域的违规办卡案件占会员制行业案件总数的26.5%,仅次于体育健身,当消费者失去信任,依赖办卡现金流的发廊便难以为继。

技术进步也在重塑消费习惯。2025年家用理发器销量暴增210%,43%的Z世代男性选择自主打理寸头或光头,女性假发片使用率升至29%。这些变化并非否定美发需求,而是消费者用脚投票,选择更高效、更经济的解决方案。当基础需求可以被廉价满足,体验需求又不愿为溢价买单,传统发廊的生存空间自然被挤压。

四、模式迭代:快剪与上门服务的降维打击

发廊倒闭潮的深层原因,是传统经营模式在新商业模式面前的溃败。当"十元快剪"和上门服务用互联网思维重构美发行业时,固守旧模式的发廊很难与之竞争。

快剪模式的崛起堪称降维打击。这个起源于美国Great Clips的模式,在中国演绎出更极致的效率:去掉洗头、按摩等冗余服务,一人双椅,单点突破,平均十分钟剪一个头,高峰时段一小时能剪六七个 。浙江"快发"品牌已在全国开出800家门店,年营收达2亿元,90%以上门店实现盈利。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成本控制:10-15平米的店面(多位于商超负一楼)、无助理无前台、扫码支付,将运营成本压缩到传统发廊的三分之一。当传统发廊还在为租金发愁时,快剪店凭借"商超流量+极简运营"的组合拳,用15元的价格就能实现盈利,这种效率优势让传统模式难以招架。

上门理发服务则瞄准了细分场景。爱马逊等平台通过手机预约将理发师送到家,覆盖居家、办公、医院等多种场景,用标准化服务和透明定价吸引注重便捷性的消费者。这种模式虽然客单价较高(通常50-100元),但省去了门店租金成本,同时解决了老人、病人等特殊群体的理发难题。更重要的是,它重构了"人、货、场"的关系——发型师可以脱离固定场地,通过平台直接对接客户,这对依赖线下门店的传统发廊构成了另一种威胁。

技术赋能让新模式如虎添翼。快剪品牌"快发"推出Smart Shop无人值守系统,实现考勤、薪酬计算、收入统计的自动化管理;高端门店则引入AR/VR虚拟发型设计工具,覆盖率已超45%。相比之下,78%的中小理发店仍依赖传统运营模式,在预约效率、客户管理、服务创新上全面落后。当新模式用技术提升效率、用数据优化服务时,传统发廊的手工化、经验化运营就显得格格不入。

五、破局之路:在效率与温度间寻找平衡

发廊倒闭潮并非美发行业的末日,而是行业升级的阵痛。那些能够适应变化、主动转型的幸存者,正在探索新的生存路径。

社区化、便民化是中小发廊的突围方向。成都某社区发廊老板将业务重心转向"剪发+便民服务":保留基础剪发业务,增加老人上门理发、儿童专属剪发等服务,甚至与社区合作开展义剪活动。这种"小而美"的模式虽然客单价不高,但通过稳定客源和低运营成本实现盈利。日本理发店的经验值得借鉴——他们在剪发基础上叠加血压监测、代买药等服务,既增加了客源粘性,又抓住了老龄化浪潮带来的需求。

技术赋能与标准化则是连锁品牌的选择。"快发"引入智能洗发机器人,通过机器解放人工;学而思网校转型的美发品牌则开发AI双师系统,用虚拟教师辅助发型设计。这些技术不仅降低了对资深发型师的依赖,更实现了服务标准化。某连锁品牌创始人表示:"我们将剪发流程拆解为12个步骤,通过AI系统实时指导,让新手也能达到80分水平,这就是我们对抗人才荒的秘诀"。

回归服务本质是赢得信任的关键。在预付费信任危机后,越来越多发廊放弃"高充值、高折扣"的套路,转向"按次付费""效果付费"等新模式。上海某发廊推出"不满意重做"承诺,深圳某品牌实行"剪发+护理分开计价",这些透明化措施反而赢得了消费者认可。当行业告别"办卡圈钱"的短期思维,转向"服务留客"的长期主义,才能重建消费者信任。

结语:让剪发回归剪发本身

发廊倒闭潮的本质,是美发行业从"野蛮生长"向"理性发展"的必然调整。当过度供给的泡沫破裂,当成本压力剔除低效玩家,当消费变革筛选优质服务,这个古老的行业正在经历痛苦而必要的重生。

那些消失的发廊,大多是未能适应变化的落后产能——他们既没跟上效率革命的步伐,又忽视了服务本质的回归,在成本与竞争的夹缝中自然被淘汰。而幸存者正在证明:美发作为刚需行业,永远有市场,但必须用新思维重构价值——要么像快剪店那样极致效率,要么像社区店那样充满温度,要么像高端品牌那样专业定制。

未来的美发行业,或许不会再有爆发式增长的狂欢,但会孕育出更健康的生态。当剪发回归剪发本身,当服务回归价值本质,这个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才能在变革中找到真正的生存之道。毕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们对"剪个好头发"的基本需求,永远不会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