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荣臻元帅亲自建立了晋察冀军区,这一关键区域在军事布局中具有核心价值,成为贯通华北与东北的战略通道。
在晋察冀军区,众多杰出将领中,政工和参谋背景的将帅占据多数,而纯粹的军事指挥人才相对稀少。除了聂荣臻元帅,还有哪些将领在该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呢?
有人认为杨得志可以算作一个例子,毕竟他曾出任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从客观角度而言,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他实际上属于"外来户"。这里指的是什么呢?
在1945年12月前,他并不在晋察冀军区任职。抗日战争期间,他隶属山东军区,战后调至晋冀鲁豫军区,奉命前往东北参战。由于形势突变,他在晋察冀滞留了一年,带领部队参与当地战斗。1946年末,部队重新整编后,他被要求留任,并接任2纵司令员一职。
在晋察冀地区,杨成武的影响力明显超过杨得志,后者尚未达到同等地位。
1937年,他随聂荣臻将军深入敌后开辟新根据地,并长期担任第一军分区司令员兼政委。在抗战期间,他率部击毙了日军中将阿部规秀,这一战果成为其军旅生涯中最辉煌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阿部规秀是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击毙的最高级别日军指挥官。
在解放战争爆发之初,杨成武与杨得志均被任命为纵队司令员。
1947年,为改变华北战局,野战军重新组建。朱老总任命杨得志为司令员,主要基于其专业军事背景,而这正是晋察冀军区急需的人才。考虑到杨得志刚调任不久就担此要职,若不晋升杨成武,可能会影响内部团结。
杨成武在资历和能力方面都相当出色。朱德等人与他进行了交流,希望他支持杨得志出任司令员,并提议杨成武担任第二政委。晋察冀野战军虽然与其他主要野战军级别相同,但仅辖三个纵队,规模最小。同时设置两名政委的做法极为少见,因为其他四大野战军通常只设一名司令员、一名政委,以及若干副职。
考虑到杨成武的政治工作背景,直接任命为副司令员或副政委可能与其资历不完全相称。鉴于第一政委罗瑞卿同时兼任军区副政委,工作负担较重,建议安排杨成武担任第二政委,以便协助罗瑞卿分担部分职责。
1949年平津战役后,杨得志的部队被编入第一野战军,使华北军区仅剩杨成武的第20兵团。1952年,正在朝鲜战场指挥作战的杨成武被召回,出任军区参谋长一职。这一人事安排源于他在华北军区的深厚威望、卓越才能以及丰富经验,而非选择杨得志或其他将领。
自1952年起,华北军区的日常事务主要由杨成武负责决策,但重大事项仍需向聂荣臻请示。这一管理格局持续至1955年,杨成武转任北京军区司令员。
在晋察冀军区的高级指挥官中,杨成武是最早投入工作的,仅次于聂荣臻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