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名买药?接下来是不是连蚊子咬我都要登记?”
佛山药店的门口,抱怨声此起彼伏。
有人拿着手机扫码登记,嘴里还嘟囔着:“买个药都得实名,是不是怕我偷偷给蚊子送福利啊?”
话音刚落,旁边的大叔也跟着起哄:“实名制?这不就是告诉我们,情况比表面上的严重多了!”
这事儿从宣布那一刻起,就注定不可能平静结束。
基孔肯雅热,可能很多人连名字都没听过,但一套“扫码+填表+登记”的组合拳,直接把它推到了每个人的生活里。
你说这病多严重吧?
发热、关节痛、皮疹,看描述确实挺吓人。
但问题是,实名登记这件事,操作起来未免有点“过于精准”了,像是用榔头敲蚊子——到底是在防控,还是在把大家的神经给拧到极限?
朋友圈里,有人已经开始囤药了。
不是因为得病,而是怕买不到药。
别问为什么,这种“囤药情结”早在三年前的新冠疫情里就种下了因果。
当时感冒药涨价、抢光、大排长龙的场景,谁忘得了?
现在这波操作一下来,直接戳中了大家的心理阴影。
有人发朋友圈说:“一看实名登记,我立马下单了五盒退烧药,外加三瓶驱蚊水。至于有没有用,管它呢,先抢在政策前面!”
有人说政府这波“精准防控”没问题,毕竟蚊子传播的病毒确实难缠。
通过购药实名制,锁定潜在感染者,缩小范围,听起来逻辑上没毛病。
但问题是,你让人家买药还得填被蚊子咬没咬过的信息,这就让人有点破防了。
更别提,那些不愿意配合登记的,可能直接转战网购,或者干脆囤些不相关的药物,图个心理安慰。
结果,药店老板倒是乐开了花,这波热度直接让库存翻了三倍销量。
说到药店老板,我忍不住想起之前刷到的视频。
广东湛江的夜晚,医生拿着试管抽血,排队的人一眼望不到头。
然后有人吐槽:“这不是蚊子最猖狂的时候吗?抽血的同时一不小心,说不定还能再被咬一口。”
话是玩笑,可背后透出的无力感却是真实的。
大家嘴上笑着调侃,心里却想着:这到底是防病,还是在催生更多的焦虑?
再说回佛山的这波操作,实名制的初衷是好的,但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社会信任的缺失。
大家不信政策能真正防住蚊子,更怕信息泄露、药价上涨,甚至怀疑这是不是一种“变相监控”。
你以为买药实名制只是个防控手段?
错,它更像是一个心理试验,把人们对疫情的所有恐惧和不满全都摆到了桌面上。
有人提议:“既然防控,干脆再极端点,直接给蚊子装芯片好了。”
这话听着像玩笑,但归根结底是对政策执行方式的不满。
实名登记能防住蚊子吗?
不能。
但它确实让大家开始囤药、囤物资,甚至囤起了一些不必要的恐惧。
所以,这事儿的结果会怎么样?
很可能是,这种防控模式会被迅速复制到其他地区。
毕竟,广东的防疫手段一向被看作是“风向标”。
今天佛山实名买药,明天可能全国都得跟上。
到时候,是“精准防控”的胜利,还是“全民焦虑”的蔓延,就看谁能撑到最后了。
最后问一句:你家药柜里,囤药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