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桌上的微笑还没散去,美国财长贝森特转身就向媒体扔出了一枚重磅炸弹:如果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将面临高达100%甚至500%的惩罚性关税。
这番话,是在今年7月底中美斯德哥尔摩经贸会谈结束后几个小时说的。前脚刚握手,后脚就威胁,这种极限施压的背后,隐藏着华盛顿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的急迫,以及对其援乌投资回报的焦虑。
关税大棒下的真实算盘
这套操作看似冲着俄罗斯石油,实则一石多鸟,算盘打得噼啪响。首先,华盛顿天真地以为,用这种方式能离间中俄。他们大概是拿自己那套“塑料盟友情”的逻辑,来揣度中俄之间几十年风雨建立起来的战略互信。
其次,这是典型的声东击西。拿石油当筹码,实际上是想在其他领域逼中国让步,比如开放高科技市场,或是放松对稀土的出口管制。
最核心的意图,还是为了抢生意,并从根本上解决乌克兰问题。美国页岩油革命后自己也成了能源出口大国,自然眼馋中国这个全球最大买家。打压俄罗斯石油,就是为了给美国能源腾出市场。
更深层的原因在于,过去四年美国对乌克兰超过1200亿美元的巨额援助。这笔钱不是做慈善,华盛顿盯着的是乌克兰的矿产资源。只要战火不停,美乌的矿产协议就只能停在纸上。因此,切断俄罗斯来自中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被视为迫使普京停火的“釜底抽薪”之计。
北京的“组合拳”早已打出
然而,华盛顿似乎打错了算盘。北京的回应并非仓促应战,一系列反制措施早已在悄然布局。就在今年6月,中国海关的数据已经显示,从美国进口的原油、液化天然气和煤炭三大能源产品,全线归零。
要知道,去年中国还是美国页岩油气的大买家,单月采购额能轻松突破8亿美元。这一招“清零”,直接导致美国能源企业仓库爆满,得克萨斯州的页岩油商销量跌至两年来的最低点,康菲石油甚至因此裁员30%。
这种釜底抽薪式的反击,直接打在了美国能源产业的痛处。白宫内部报告承认,仅上半年,美国对华能源出口就蒸发了超过300亿美元。发改委副主任赵辰昕对此的回应很平淡:“美能源占我国消费量微乎其微,清零也不影响供应!”
与此同时,中国的能源进口渠道却变得更加多元。当美国油轮闲置时,加拿大的油轮正驶向中国港口,今年3月,温哥华港运往中国的原油量飙升至730万桶。沙特对华石油出口暴涨17.5%,俄罗斯的管道石油更是猛增26.8%。
动摇不了的能源联盟
特朗普政府最大的误判,在于低估了中俄能源联盟的深度。目前,中俄能源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狂飙至99.6%,基本摆脱了对美元的依赖。
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也在加速。“西伯利亚力量1号”天然气管道今年7月的输气量增至38亿立方米,而“西伯利亚力量2号”的建设进度更是提前了47天。
真正的杀手锏,在于金融领域的“去美元化”联盟正在加速集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银行采取釜底抽薪之计,推动中俄能源交易全部采用人民币和卢布直接兑换,完全绕开了SWIFT系统。
这不仅仅是中俄两家的事。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已宣布,其6月对华供油的合同将用人民币结算;伊朗国家石油公司也将美元支付的比例压低到了40%以下。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数据显示,仅7月以来,每天就有价值2亿美元的原油贸易绕开美元进行结算。
关税大棒挥向了谁
特朗普这记看似凶猛的关税大棒,最终却可能砸向自己。正如哥伦比亚大学能源专家索菲·科尔博一针见血指出的:“中国买家再也不会签新的美国液化天然气合同了!”这种市场份额的流失是永久性的。
历史的教训并不遥远。2022年对俄能源禁运期间,全美汽油价格一度飙升至每加仑4.17美元,通胀率突破7.5%。美国财政部官员私下承认,若强行切断与中国的能源联系,将严重冲击美国民众生活。
政治代价更为直接。数据显示,油价每上涨1美元,特朗普的支持率就会下降2个百分点。中期选举临近,通胀已成为他连任路上的最大绊脚石。
页岩油巨头们连夜私会国会领袖,警告制裁中国将引发灾难性连锁反应;众议院议长约翰逊也冷脸提醒白宫:“此类政策需与国会协调”。美国国内的阵营已然分裂。
盟友们也不买账。德国工商界警告此举将导致欧洲工业陷入“去工业化”危机。日本三菱商事甚至直接“跳船”,将与美国签订的液化天然气合同转卖给韩国,自己转头去订购伊朗的石油。
结语
说到底,这场围绕石油的博弈,暴露的并非美国的强大,反而是其面对全球格局深刻变革时的焦虑与无力。它挥舞的关税大棒,打向的是一个正在加速形成的、多极化的能源新秩序。
更令美国措手不及的是中国内部的能源革命。去年,中国新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越煤电,成为第一大电源。原油对外依存度在五年间从73%压到了68%。这背后,是内蒙古草原上昼夜旋转的风机,是青海戈壁滩上绵延天际的光伏板,是路上奔驰的1200万辆新能源汽车。
霸权的转移,从来不是在谈判桌上签字画押,而是静默地发生在每一次航线切换、每一次货币结算代码的变更之中。当张家口的风电通过特高压电网输向上海时,得克萨斯州的页岩油井就在多生一分锈。
面对这种极限施压,您认为,我们还需要在哪些领域提前布防,打好主动仗?欢迎留下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