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先说说解放军陆军的野战防空发展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解放军陆军的野战机动防空能力是真的缺乏,只能依靠像57毫米、37毫米这些高射炮,而且还得靠卡车拉着用。说实话,这样的防空效率不高,打击的精度也不怎么样。到90年代,我国推出了红旗61防空导弹,不过,那款导弹采用的是裸弹挂载的方式,且每辆车最多只能携带两发。
不管是在使用环境上,还是打击密度方面,都明显跟不上需求,解放军陆军对此可是挺不满意的。为了赶紧增强野战防空实力,我国也想了不少招,比如一方面继续推动红旗7防空导弹的研发和完善,另一方面则开始从俄罗斯引进道尔防空系统。
道尔野战防空系统是苏联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推出的机动式防空装备,采用履带式发射车辆设计,一辆车上装载八发导弹。整车配备了各种探测设备,射程最高达12公里,主要用来对付敌方的武装直升机和低空攻击机等目标。可以与装甲部队一同机动,算是野战防空的典型代表。到2025年,道尔系列防空系统仍在不断推出改良版本,比如道尔M2型号,导弹发射量提升到每车16发。
从90年代中后期起,到21世纪初,我国陆续从俄罗斯引进了道尔系列野战防空系统,还进口了不少备用弹药。至于到底引进了多少套,咱们官方可没公布具体数字。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和统计,大概进口了30套左右。由于数量不算多,主要是装备一些精锐部队,比如那个著名的“万岁军”等等。
到了21世纪初,伴随着红旗7防空导弹的批量装备,解放军陆军在野战防空方面的短板有所缓解,但仍然还没有彻底搞定。说到底,我国进口的道尔防空系统,和当年引进苏27SK战机有点类似。一方面解决了解放军陆军部队的紧迫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产野战防空系统的发展,提供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后来俄罗斯事实证明,国产的红旗17防空系统确实汲取了道尔系列在设计模式和弹体结构上的精髓。在2010年代,我国研制出了配备履带底盘的红旗17,以及配备大八轮底盘的红旗17A,这两款都装备在解放军陆军的重型和中型合成旅里。而轻型合成旅的话,主要是用单管35毫米机关炮,还有飞豹10A防空机动发射车,毕竟,不同的部队作战方式差别挺大,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的红旗17系列防空系统,确实在防空系统的概念设计和导弹的气动布局上,借鉴了俄制道尔系列。不过,全车的电子设备、探测雷达以及各种子系统,全部都是国产的。大家都知道,俄罗斯在雷达系统和电子设备方面的技术水平挺高,解放军部队对这个也印象很深,比如现代级驱逐舰的全舰铜线,换成光纤,花了不少时间。
近年来,解放军陆军在野战防空方面,主要依靠红旗17和红旗17A这两款武器。红旗17和俄制道尔系列的关系,就像俄制侧卫和中华侧卫那样,都是出自同一根源,但发展路径早就分开,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路线。像中国的红旗17AE防空系统,已经出口到好几个国家,甚至在一些项目竞争中,成功击败了俄制道尔M2系统,表现还不错呢。
这两年里,中国当年引进的道尔防空系统,明显在战场上的位置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网络上还传出第一批引进的设备已经退役的消息。这些变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作者觉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无论是什么样的武器装备,都有个使用周期。咱们国家90年代从俄罗斯引进的道尔防空系统,现如今也差不多服役了30年,到了该退役的年头,这属于正常的退库行为。再者,随着国产的红旗17系列防空系统大规模列装,俄制的道尔系列逐渐暴露出信息化不足、还不够兼容的问题,好些设备开始退居到二线位置。预计未来几年,咱们当年引进的那30套道尔系统,也会逐步走向退役的行列。
即使是后面出厂的那批,也有可能被交到部队下属的高校,用来做教学的工具。特别是到了2020年代以后,随着无人机、巡飞弹的广泛普及和使用,野战防空作战出现了新难题。靠传统的野战防空导弹和防空机关炮,已经无法彻底应对这些新型威胁。比如在红旗17、09式自行高炮之后,这几年我国家又推出了一系列专门针对无人机和巡飞弹的防空装备。
比如说625防空机关炮、单管35毫米机关炮啥的,再加上近两年刚刚推出的车载激光武器、车载微波武器啥的,很显然,这些装备就是专门用来对付无人机大规模集群攻击的。防空和对地攻击,两者实际上是在一个不断提升的循环中相辅相成。一个方面,是不断改进对地打击能力,增强打击效果;另一个方面,就是不断提升野战防空的水平,争取能拦截掉各种威胁目标。
关于解放军陆军的成长和演变,还有不少故事待着大家去慢慢品读。作者以后在文章里会逐步跟你们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