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俄乌冲突初期,俄罗斯“屈尊降贵”,从伊朗引入见证者系列远程遥控无人机,这一举动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广泛讥讽。然而,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美国逐渐意识到,这种看似简陋的无人作战装备,对西方的防空系统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更有讽刺意味的是,当美国开始尝试模仿俄罗斯的模式,大量生产同类装备时,才骤然发现,自己竟然难以复制!
先前对西方总结俄乌冲突经验的讽刺之语——“嘲笑菜俄、理解菜俄、成为菜俄”,未曾料想,如今美国在完成了“嘲笑菜俄”与“理解菜俄”的进程后,竟在“成为菜俄”这一关停滞不前,唯有“羡慕菜俄”的份儿。
那更是无需与拥有从高端自主作战无人机至低端海量无人机生产能力的我国相提并论……
美国“动力”网站的“战区”频道近期以沉痛的笔调总结道,美国亟需制造数千架远程自杀无人机。报道指出,从消费级遥控无人机,到第一人称视角(FPV)无人机,直至远程自杀无人机,这一系列无人装备正逐渐模糊巡航导弹与无人机系统的界限。它们构成了一个足以颠覆现有游戏规则的非对称威胁。然而,五角大楼对此问题长期视而不见。
长久以来,五角大楼热衷于研发昂贵的高性能无人作战飞机,从早期的“死神”和“全球鹰”,到后来的X-47B等型号。然而,美国对低端无人机的忽视可能是一个更为严重的失误。目前,俄罗斯每月能够生产数千架不断升级的“见证者-136”无人机及其衍生型号,且其生产能力仍在持续扩大。预计到2026年,俄罗斯的年产量将突破5万架。这些无人机采用高效的三角翼设计,以简单的内燃机作为动力,能够携带大量燃料攻击1000英里以外的目标。得益于这种无人机平台设计的成熟,俄罗斯选择基于它进行低成本、快速迭代,发展出适应多种战场环境和作战对象的多种型号。这与美国需要经过多年开发和漫长采购过程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尽管乌克兰方面频繁声称击毁大量俄罗斯无人机,然而,美国媒体却保持清醒的头脑,指出对于此类无人机而言,所谓的快速突袭能力和高级制导技术并不关键。在此类无人机中,数量才是决定性因素,其射程与制造成本更为重要。据估算,这种无人机的制造成本可能控制在五万美元以内,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其成本还有可能进一步降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具备同等射程的传统巡航导弹,其单价动辄以百万美元计——这正是乌克兰目前所采取的策略。
乌克兰宣布击落的俄军无人机数量,实则反衬出该国所消耗的防空导弹之巨——这正是俄罗斯自杀式无人机的核心战略,旨在耗尽俄罗斯宝贵且难以快速补充的防空资源,包括地空导弹、空空导弹,以及反无人机巡飞弹。美国媒体也认同,乌克兰以数十万至数百万美元的导弹击毁数万美元甚至更廉价的俄罗斯无人机,胜负之别显然可见。
正是由于俄罗斯自杀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动力”网站的“战区”频道大胆地提出了一个设想:未来,美军或许也能够借鉴这种战术,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中美大规模冲突。这些无人机具备装载于集装箱的灵活性,能够从任何能够承载集装箱的货轮、陆地卡车或是通过远程遥控激活的陆地集装箱中发射(正如乌克兰无人机对俄罗斯战略轰炸机的偷袭战术)。此外,利用运输机进行空中发射也颇具创意。美国媒体指出,鉴于中国的“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美国军舰或飞机在距离中国大陆1000英里范围内的活动将面临极大风险,因此这些隐蔽性强且易于生产的自杀无人机或许正适合用于消耗中国的远程防空武器。
#热问计划#
美国企业已着手仿制见证者136无人机,然而,它们在实现大规模生产以降低成本方面遭遇了挑战。与此同时,五角大楼对采购该型无人机的兴趣亦不浓厚。
然而,“理想虽丰满,现实却骨感”,美国媒体指出,美国目前根本不具备组织大规模快速生产此类自杀无人机的实力,特别是廉价复合材料机翼、基础飞行控制系统以及小型而略显粗糙的内燃机——即便是乌克兰组装的同类无人机,也离不开“中国供应”。
更为关键的是,五角大楼对这类低成本无人机依旧持冷漠态度,目前仅少数几家美国企业生产数量极少的此类无人机,主要用于防空作战中的靶弹训练。纵然美国国防部已意识到,先进高端武器存在消耗速度快、补充缓慢的困境,并有意支持本土企业研发成本较低、生产迅速的巡航导弹,然而这些武器的采购单价仍高达数十万美元,远非大规模生产所能负担,更遑论价格低廉。“美国军方押注,未来中美之间的冲突将极其迅速且激烈,但这种战略设想几乎可称为自以为是——甚至近乎不切实际”。
在我看来,这一点其实不难明了——区区廉价自杀无人机,其成本何其低廉,即便生产数千架,总额也不过数亿美元,尚不及一架F-35战斗机的价值,史密斯专员又怎会将其视为眼中钉呢?
相反,美国媒体也坦言,中国当之无愧地是世界领先的工业制造强国,能够大规模生产美国难以大规模复制的产品。换个角度看,美国媒体所构想的那类无人机隐秘作战场景,我国用以应对美军,亦是可行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