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甘岭战后秦基伟检讨:我们犯了一个错误,否则敌人根本爬不上来
在1952年上甘岭战役落幕之际,于一场总结性汇报会上,15军军长兼此次战役前线总指挥、核心指挥官秦基伟,神情中带着几分惋惜与无悔的遗憾,直言不讳地感慨道:“在战前准备阶段,我们确实存在疏漏,未能预料到敌人会以如此庞大的兵力进攻五圣山方向。”
秦基伟因未充分预估形势,将主力部署于西方山脉,以致于开战初期便陷入被动之境。二梯队投入之际略显仓促,首日战斗中更是无法动用火炮——火炮阵地无法覆盖至五圣山附近。秦基伟坦言,若我军能弥补此一漏洞,准确判断敌军进攻方向,敌军恐怕在首日便难以爬上半山。
这一连串错误判断导致指挥层陷入困境,使得战斗变得异常艰难。如果不是这些前期准备的缺陷,战况本不至于如此严峻。尽管王近山断言即便由他接手也无法弥补,但事实上,仍存在一定可能性来纠正这些失误。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我们与敌军不仅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较量,更在心理层面上展开了博弈,任何一方面的疏忽都可能导致战局的失利。在上甘岭战役正式爆发之前,一名名叫李吉求的韩国军官投诚至我军15军,揭露了敌军即将对上甘岭发动攻击的军事机密。遗憾的是,他上报的情况并未得到我军指挥员的充分关注。因此,战后的争议纷起,许多人指责这是我军错失战机,眼睁睁地看着机遇溜走。
恰巧相似,在数月前白马山战役的前夕,38军的一名连级干部谷中蛟,向敌方泄露了我军即将发起的突击计划,导致敌方得以提前强化防御,使得我军的突击效果受到了严重影响。假如我军能够像敌方那样重视叛徒的情报,那么上甘岭战役的局势可能会有很大不同。那么,为何我军未能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呢?
1952年秋季,朝鲜战局渐入尾声,此时志愿军所采取的作战方式多为战术性的反击,旨在通过战斗争取更多谈判的筹码。大规模的战役已基本停止,然而,一场更为惨烈的绞肉战将随之展开。投诚者李吉求所提供的情报揭示,美军第七师和韩国第二师各派出一个营,在280门火炮及200架战斗机的支援下,对志愿军第十五军第四十五师所守卫的597.9高地与537.7高地(即五圣山前)发动了突然袭击。
15军的指战员们闻言皆感惊愕,心中不禁暗自感叹:此计果然毒辣,手段亦颇显大气。然而,15军军长秦基伟却只是微微一笑,轻描淡写地评价道:“你的诈降之计倒也巧妙,只是演技略显不足。”果不其然,在10月14日这一天,敌军对597.9高地与537.7高地发起了异常凶猛的攻势,火力之猛烈,简直令人瞠目结舌。
秦基伟对这位来自韩军的投诚干部提供的情报持怀疑态度,其核心原因在于他坚信一名仅担任营级参谋的干部,难以掌握如此高度机密且精确的作战部署。基于此,秦基伟推断该干部可能是敌军指挥官派遣的诱降者,意图混淆我军指挥层的判断,实施声东击西的策略。
因此,秦基伟坚信敌军的目标是西方山,于是他在此地部署重兵,调配了充足物资,并将全军火炮集中指向平康河谷,以随时提供火力支援。战斗一触即发,敌军炮火猛烈轰击五圣山,未采取任何突破或迂回的战术,而是采取了一种直接的“撞墙式”战术,正面猛烈攻击那两个高地。
敌军的炮火猛烈轰击,瞬间将两座高地表面的防御设施夷为平地,山岩碎裂成粉末,四处飞扬。由于对敌方进攻路线的判断出现失误,导致五圣山在战事初起时未能获得火力的及时支援,兵力亦不足,这使得后续的坑道战变得异常艰辛与困苦。
若预见到敌人将对我军五圣山发起攻势,我军必定在坑道内储备了充足的水源、食物和药品。然而,由于这些物资的短缺,我军在战斗爆发后不得不穿越敌军密集的空中与地面炮火,方能将这些必需品运送至山顶。在艰难的运输过程中,我军无数干部战士英勇牺牲,由此诞生了一段关于苹果的感人佳话。
显然,敌军对五圣山的攻势并非毫无预兆。早在战斗爆发前的十多天,就有多组美军,包括一些高级军官(通过望远镜观察到其穿着),乘坐坦克和吉普车,对五圣山周边地形进行了侦察。此外,美第7师的防御区域公路上,连续多日有大量车队运送各类物资。同时,敌军小股部队对五圣山进行了多次试探性攻击。更有甚者,五圣山上空侦察机的活动明显增加。
种种迹象暗示敌军可能对五圣山发动一场大规模攻势。然而,这也可能仅仅是敌军指挥官设置的迷局,意图误导我军。此外,一个关键因素是五圣山的地形错综复杂,这对敌军的机械化部队构成了不利条件,相比之下,西方的平康谷地则是一马平川,便于机械化部队的行动。
桑林春,当时15军的参谋,在回忆时提到:“秦军长最忧
虑的是平康谷地的局势,若第44师的部队有所变动,敌人或许会借此机会发起突袭,成百上千
的坦克和战车汹涌涌入谷地,我们怎能保证能够有效阻挡?”
秦基伟之所以不相信那位韩军军官的情报,关键在于他不敢冒险下注。在五圣山,凭借其复杂的地形,我军尚能进行战术上的拉锯战,但平康谷地地形平坦,难以形成有效的战术对抗。一旦敌军以强大的钢铁力量迅猛进攻,我军因兵力不足和重型武器缺乏,难以有效抵挡。实际上,上甘岭战役更像是一场公开的战役计划,而非秘密行动。
直至上甘岭战役的号角吹响,秦基伟将军未曾派遣驻守平康谷地的44师增援五圣山上的45师。战事突然而至,然而15军的勇士与指挥官们并未陷入恐慌,他们面容凝重,却依旧镇定自若地迎战。他们心知这场战斗终将不可避免,只是尚未明了其确切的时间和地点。
崔建功师长在回忆往事时提到:“上甘岭战役爆发的那一天,师指挥所的电话线几乎全线中断,敌军的轰炸使得通信线路几乎全部被毁,我唯有徒步携带步话机,向下属传达‘按计划执行’的指令。”得益于事前的战斗预案和方案培训,尽管高地上的各个战斗小组失去了来自上级的具体命令,他们依然能够精准地执行各项行动。
阵地表面虽经多次得失,但收复与被占领的循环未曾停歇。敌军如同不知疲惫的潮水般不断冲锋,而我军战士们则依靠坑道的有利地形,勇猛无畏地抵挡进攻。志愿军的坚韧不屈,令敌军深感震撼。美国官方战史对此评价道:“中国军队在这场战斗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有战场观察家甚至猜测这或许是由于他们服用了某种药物。”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这背后实为革命精神的强大力量。
在战局最为紧张的上甘岭,军部内部有人提议将位于西方山的44师调拨以支援,但秦基伟坚决予以拒绝。他深知,若西方山防线因此受损,敌军的机械化部队一旦转向,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如同洪水决堤般的局面,届时全军将不得不进行战略性的撤退。
秦基伟在其回忆录中曾言:“我始终坚信,范佛里特暗中藏有另一项鲜为人知的计谋。当上甘岭之战达到高潮之际,他一只眼睛紧盯着五圣山,而另一只则必然瞪大,暗中觊觎我方的西方山。然而,鉴于我们在西方山坚定地按兵不动,范佛里特才无奈地放弃了他的企图。”
一旦西方山的部队有所动作,上甘岭战役极有可能演变为西方山战役。至于这场战役最终的走向将如何,实在难以预想。
在烽火连天的上甘岭,一位名叫秦基伟的二野将领,凭借英勇善战,声名鹊起,一跃成为赫赫有名的战将。在激烈的战役中,他的目光不仅锁定在上甘岭的一隅,更延伸至西方山乃至整个朝鲜战场的广阔版图。他洞察到上甘岭的困境,却深知那仅是表面、暂时的危机。在他眼中,西方山才是潜藏的、巨大的、一触即发的真正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