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3日,由歼-15DH、歼-15DT、歼-35和歼-15T四型战机组成的舰载机梯队,以昂扬姿态接受检阅。此次亮相不仅展示了我国海军航空兵装备建设的最新成果,更标志着海军空中作战体系正向远海防卫型加速转型。
此次检阅的最大亮点,是我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隐身舰载战斗机歼-35。作为海军实现由近海防御型向远海防卫型转变的标志性装备,歼-35虽官方尚未公布完整参数,但综合公开信息已能窥见其“小身材、大能量”的非凡实力。
歼-35采用气动、结构与隐身一体化设计,机身线条棱角分明,搭配先进的低光泽隐身涂层,将雷达波的反射面积降至0.01平方米以下,几乎等同于一只飞鸟的雷达波反射量,成为名副其实的“隐形刺客”。动力方面,其早期验证机曾使用RD-93或涡扇-13发动机,目前有望换装推力更强劲的涡扇-19发动机。该发动机单台推力预计达10吨级,采用全向矢量喷管技术,总推力达22吨,推重比优于F-35搭载的F135发动机,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2马赫(无外挂时),最大升限16000米,无论是高空突防还是低空机动,都能快速抢占攻击位置或脱离危险区域。
作为多用途战斗机,歼-35机腹内置弹舱设计巧妙,既降低了雷达波反射面积,又能携带霹雳-9、霹雳-10等短程空对空导弹(近距格斗能力突出),以及霹雳-12、霹雳-15等中程空对空导弹(具备超视距空战能力)。对海、对地攻击时,可挂载鹰击-83K、鹰击-91反舰导弹,KD-88空对地导弹、雷电-10反辐射导弹等精确打击武器。非隐身作战需求下,翼下外挂点还能进一步增加武器挂载量,实现“全谱作战”。
航电系统方面,歼-35搭载先进的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400公里,可同时跟踪多个目标,集成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和被动红外探测系统,实现了360度无死角感知,即使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生存并作战。座舱采用全数字化设计,配备大尺寸触摸屏和先进的头盔显示器,飞行员操作更便捷,作战效率大幅提升。
除歼-35外,此次检阅的歼-15家族其他机型同样各具特色:歼-15T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重型舰载战斗机,适配电磁弹射系统,具备“弹滑一体”能力,是海军舰载机部队的“主力制空拳头”;歼-15DH作为首型舰载电子战飞机,可对敌方雷达、通信系统实施压制,为作战编队提供“软杀伤”保护;歼-15DT作为弹滑兼容型舰载电子战飞机,进一步提升了作战灵活性。
目前,网传消息显示,歼-35已小批量服役,未来将作为航母舰载机登上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与歼-15T、歼-15D等机型组成“隐身+非隐身”“制空+电子战”的立体作战编队。这一组合不仅能大幅提升海军制空权争夺能力,更将推动我国海军作战体系向“远海防卫、体系作战”迈出关键一步。
此次舰载机梯队的集体亮相,不仅是对我国舰载航空兵装备建设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海军战略转型的生动注脚。从近海防御到远海防卫,从三代机到五代机,中国海军正以“大招”频出的姿态,向着建设世界一流海军的目标加速前行。
来源:智汇沧州
#我的阅兵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