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蒙特雷市郊区的工业区里,一家为特斯拉供货的汽车零部件厂灯火通明。 流水线上的工人正紧张地组装着精密零件,而原料仓库中堆满的金属支架和电子元件,80%的包装箱上都印着“中国制造”的标识。 “下个月这些材料可能涨价20%,”工厂老板卡洛斯指着仓库苦笑,“特朗普逼墨西哥对中国加税,可我们的成本谁来承担? ”
8月27日,彭博社一则消息引爆全球贸易圈:墨西哥政府计划在9月8日提交的2026年预算提案中,对来自中国的汽车零部件、塑料制品和纺织品加征关税。 虽然具体税率未定,但知情人士透露,汽车类关税可能高达25%,纺织品或突破30%。 更耐人寻味的是,提案将关税生效时间设定在2026年——距离特朗普延长中美关税暂停期的截止日(2025年11月)足足隔了半年。
墨西哥财政部宣称这是“保护本土企业免受低价商品冲击”,但连本土商人都嗤之以鼻。 在墨西哥城经营服装外贸的安娜直言:“我们从中国进口化纤面料,加工成衬衫销往美国。 若原料涨价,美国客户立刻会转向越南订单! ” 真正的推手来自华盛顿。 2月美国财长贝森特公开要求墨西哥构建“北美堡垒”,7月特朗普以25%通用关税+50%汽车关税威胁墨西哥配合对华围堵。 为换取美国暂缓制裁,墨西哥最终递出了这份“关税投名状”。
墨西哥国家统计局2025年7月发布的报告显示,该国第二季度GDP增速仅0.8%,通胀率却飙至3.7%,制造业PMI连续四个月低于荣枯线。 更棘手的是财政赤字——2024年赤字率已达GDP的4.1%,创下1980年代以来新高。
经济疲软放大了对美国的依赖。 美国市场消化了墨西哥80%的出口商品,而特朗普的关税威胁能让墨西哥全年GDP瞬间萎缩0.5个百分点。 但另一边,中国作为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1094亿美元中,中国出口的电子元件、化工原料占墨西哥制造业基础材料的15%。 一家塑料配件厂算过账:若改用美国原料,成本将激增20%,“特斯拉订单的利润还不够填这个窟窿”。
墨西哥试图用关税盾牌抵挡“中国制造”,却忘了自己早已深嵌全球供应链。 在边境城市华雷斯,一家金属零件厂因进口中国钢材涨价,被迫将60名工人裁至25人;而在中国义乌,主营墨西哥市场的商户因税率预期,月利润暴跌30%。
“保护本土纺织业”的口号更显荒谬。 墨西哥成衣业依赖中国化纤面料,形成“中国原料—墨西哥加工—美国销售”的三角链条。 加税后,墨西哥服装在美国的价格优势将被东南亚取代。 墨西哥纺织协会警告:15万家中小工厂面临倒闭风险。
汽车产业冲击尤为剧烈。 比亚迪在蒙特雷工厂生产的电动巴士,采用全球领先的刀片电池,售价是墨西哥同类产品的1.8倍。 所谓“低价倾销”被现实戳破——中国技术溢价已成常态,墨西哥却要为政治妥协付出代价。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8月28日的回应直指要害:“坚决反对在胁迫下损害中方权益。 ” 这句话绝非空谈。 2024年加拿大对中国钢铁加税后,中方立即对加油菜籽征收反倾销税,导致加拿大出口商损失23亿美元订单。 墨西哥对华原油出口(2024年价值87亿美元)和白银贸易(占全球供应30%)已成为中方反制清单的潜在目标。
更深层的压力来自投资撤退。 2025年第一季度,计划扩大墨西哥业务的中资企业比例从62%骤降至41%。 宁德时代暂停了在墨的电池厂选址,而比亚迪则加速向智利转移产能。 墨西哥外贸部规划的“2026年新增50万制造业岗位”正沦为泡影。
墨西哥的妥协刺激了美国的“包围圈”战术。 加拿大已对中国钢铁征收25%关税、电动车100%关税;欧盟正与美国协商统一对华钢铝关税;印度因采购俄油遭美国施压,可能被迫加入限华阵营。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更危险的信号是规则崩塌。 美国以《美墨加协定》(USMCA)原产地规则为名,要求汽车零部件75%在北美生产才能免税,却自己撕毁协议对墨西哥钢铝加税。 当贸易协定沦为政治工具,WTO框架下的多边体系正加速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