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权威媒体都在报道“英伟达H20芯片停产”的新闻,南生认为:该事件清晰地表明,一款专门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特供版”AI加速器,最终因性能大幅缩水、存在安全隐患以及不合理的定价策略,遭到了中国市场的“冷遇和抵制”。
“特供芯片”的模式已被证明:行不通了
这款芯片是英伟达在2023年底为迎合美国出口管制政策而推出的“减配版”,其计算性能仅为旗舰产品H100的15%至30%,甚至在某些测试中实际算力连标称值的60%都达不到,但定价却比H100更高。
这种“既不先进、也不安全、更不实惠”,据传还存在很多“漏洞与后门”的产品想要大幅倾销中国市场,这无疑带有明显的歧视性,显然低估了中国企业和消费者的判断力与选择权。
H20芯片的失败不仅是商业策略的失误,更深刻地反映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变化,那就是:中国企业的发展需求,已经不再接受这种“次等”待遇。一方面,中国本土AI芯片产业正在快速崛起。
华为昇腾910B等国产芯片在性能上已能与H20相近甚至更优——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谈到为何对中国解禁H20芯片时就曾明确表示“中国已经可以生产同等级芯片”了。现在解禁,分明是想来抢订单、抢钱来了。
2023年至今,中国数据中心加速卡市场中,国产算力占比已从14%激增到34.6%,卡脖子问题正在逐步解决,从模型架构到底层硬件的全栈国产化生态正在形成。现在,美国想阻碍这一进程,门都没有!
另一方面,中国对科技产品的安全性和自主可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H20芯片被曝光固件层存在隐蔽通信模块,可能泄露设备信息甚至被远程关闭,引发了国家级的安全审查,这彻底动摇了中国市场对这类特供芯片的信任基础。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简单地通过“阉割”高性能产品并高价销售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中国市场正在用实际行动表明,它更需要的是公平、先进、安全的技术产品,而非带有歧视性的“特供”方案。
英伟达H20的停产,对中国企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坚持自主创新,突破核心技术,打造安全可控的供应链,才是应对全球技术博弈的根本之道。未来的科技竞争,必将建立在更加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国家意志:中国的先进半导体产业链必将实现自主
在技术霸权依旧的当下,中国发展先进半导体产业链的国家意志坚定不移,这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战略安全的必然选择。在外部技术封锁与市场歧视的双重压力下,自主可控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而是正在转化为系统性的国家行动和产业实践。
国家通过顶层设计,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在税收优惠、研发补贴、人才培养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加速关键环节的突破。
不仅是芯片设计,从材料、设备到制造、封装,整个产业链的薄弱环节都在逐一被识别并重点攻坚。中国拥有庞大的市场规模、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动员能力,这为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化提供了绝佳的试验场和应用生态。
企业界也积极响应国家战略,华为、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寒武纪等龙头企业勇担重任,在先进制程、存储芯片、EDA工具等领域不断取得进展。国产AI芯片不仅在性能上逼近国际主流产品,更在适配国内软硬件生态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从“不可用”到“可用”,再到“好用”,中国的半导体产业正在扎实迈进。更重要的是,这种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高水平开放中的自主。
中国始终欢迎国际合作,但必须以平等和相互尊重为前提,以市场化为原则,在开放中反对单边制裁与技术霸权,推动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科技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共赢发展。
我国本想互通有无,奈何美国动辄挑起贸易战、科技战。这种威权背景下,我国实现产业链自主,是为了更好地保障自身的发展安全,从而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更多中国力量。
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方向已经明确。中国的先进半导体产业链建设,注定将是一场艰苦的长征,但更是国家命运所系。不得不为、必然成功。
南生相信只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创新驱动,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中国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建成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半导体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和国家安全筑牢根基。#2025洞察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