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天津仅29小时,傅作义60万大军为何成了摆设?
一提起解放天津,很多人脑子里就蹦出个数字:29小时。听着跟玩儿似的,一个固若金汤的大城市,怎么就跟纸糊的一样,一天多点儿的工夫就拿下了?
这事儿你要是光看战报,那可就太没劲了。得把时间往前拨一点,看看1948年底的华北,那才叫一个风云诡谲。
那时候的傅作义,可不是什么小角色,手里攥着几十万大军,坐镇北平,眼睛盯着天津和塘沽,手里捏着一张王牌——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还能从塘沽坐船溜之大吉。蒋介石在南京一个劲儿地催,要么赶紧打,要么赶紧跑,别磨蹭。
可傅作义这人,心思重。他不是黄埔嫡系,是晋绥军出来的,跟老蒋从来不是一条心。他心里头跟明镜似的,手里的兵是他安身立命的本钱,真要拼光了,他傅作义算个啥?所以他就在那儿耗着,跟解放军玩“拖”字诀,指望着能拖出个好价钱。
解放军的指挥官们能看不透他这点小心思?林彪、罗荣桓他们早就把口袋扎好了。东北野战军百万大军入关,神不知鬼不觉地就把傅作义的部队给切成了几大块,北平、天津、张家口,谁也别想动弹,成了一盘死棋。
最有意思的一步棋,就是“先打天津,后取北平”。为啥先动天津?天津是傅作义的出海口,打掉了天津,就等于关上了他逃跑的大门,把他彻底变成了瓮中之鳖。
说白了,打天津,就是一场“杀鸡儆猴”的现场直播,演给北平城里的傅作义看。
当时守天津的叫陈长捷,是个硬骨头,铁了心要给老蒋尽忠。他把天津城修得跟个铁桶一样,到处是碉堡、地堡,还把护城河给挖得又宽又深,自以为万无一失。
炮声一响,陈长捷就傻眼了。解放军的炮火准备,那叫一个猛。无数炮弹跟长了眼睛一样,专门往他的核心工事上招呼。炮击一停,步兵就跟潮水一样涌上来了。什么“立体防御”,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脆得跟饼干似的。
打了29个小时,天津城破,陈长捷被活捉。消息传到北平,傅作义坐在椅子上,半天没说出话来。他心里最后那点儿侥幸,算是彻底被碾碎了。
天津的仗打得这么顺,光靠大炮和士兵往前冲,那也白搭。后勤跟不上,一切都是空谈。这就要说到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仗了,一场在冰天雪地里打的仗。
那年冬天,冷得邪乎,零下二十多度是常事。从后方往天津前线运送物资,得走大清河。可这河早就冻得结结实实,别说船了,坦克都能开上去。几十万大军的吃喝拉撒、枪支弹药,全指望这条线,这可咋办?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怪事儿发生了。河边的老百姓,男女老少,自个儿带着工具就上了冰面。木榔头、铁镐、冰穿子,能用上的家伙全用上了。
你敢信吗?一百三十多公里的冰河,硬是靠着成千上万的老百姓,一寸一寸地给砸开了。那场面,你想想都觉得震撼。寒风刮在脸上跟刀子似的,冰碴子四处飞溅,可没一个人退缩。他们心里有杆秤,知道谁是为自己打仗的。
这就是民心。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守着坚固的城池,看着好像挺唬人。可老百姓的心不在他那边,他的根就断了。军队没了人民的支持,就像鱼儿离开了水,蹦跶不了几天。
这事儿还没完。傅作义那边,除了外头的军事压力,里头也早就被“渗透”了。他的亲闺女傅冬菊,就是我党安排在他身边的地下工作者。每天都把父亲的军事动向、心理变化,一点点地传递出去。同时,她又苦口婆心地劝自己的爹,别再执迷不悟,给北平城里的老百姓留条活路,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一边是兵临城下,天津失守;一边是民心所向,后路断绝;再加上亲生女儿在耳边吹风。傅作义就算是铁打的汉子,也顶不住了。最终,他选择了和谈,北平和平解放。一座千年古都,几百万生灵,就这么完好无损地保存了下来。
所以你看,天津那29个小时,打下来的不光是一座城,更是傅作义的心理防线。
现在去平津战役纪念馆,还能看到很多当年的物件。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那些大炮机枪,而是一本泛黄的留言簿。上面有一句话写得特别好:“硝烟散尽,丰碑永铸”。
说句实在的,历史有时候挺枯燥的,就是一堆年份和人名。但你把这些人和事串起来,咂摸咂摸背后的味道,就会发现,哪有什么凭空而降的胜利。所谓的摧枯拉朽,背后都是无数人用血肉、用汗水,甚至是用最朴素的信念铺就的。那条被砸开的冰河,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说明,战争的胜负手,到底握在谁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