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些论坛最近热议一个问题:要是中国不退让,美国是不是就该一直加关税,直到中国屈服为止?这个问法,其实把美国一部分人对国际贸易的看法直接摆了出来。他们觉得,加税就是能压垮对方的王牌。本年,华盛顿的行动似乎也在印证这种想法,对中国商品的关税税率,一路上涨,直接拉到了125%的历史最高点。可谁能想到,这场美国单方面开启的“关税竞赛”,最终的结果跟他们一开始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全球都跟着起了变化。
关税迷局与自噬之痛
回溯至2018年,美国总统特朗普开始对中国商品加税。那时候,美国想得很清楚,就是要减少贸易逆差,逼中国在知识产权和技术转让上让步。他们还希望,加税能把美国自己的制造业拉回来,保住国内的工作岗位。按照他们的设想,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就能减少对外国市场的依赖。
美国当初加关税,是想让中国商品价格降下来,这样美国消费者就能少花钱,中国也能在贸易问题上做些让步。但实际情况,很快就打脸了。关税生效后,受伤害最大的,往往是消费者自己,而不是进口国政府。美国加税的政策,最终导致了本国商品价格普遍上涨。这直接影响了美国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购买力也跟着缩水。这么看,这场关税战里,美国消费者才是真正吃亏的一方。
美国政府嘴上说要通过加税来减少贸易逆差,可他们的经济问题,根本就不是靠这个能解决的。美国经济的症结,不在于进口商品价格高低,而在于他们自己的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加关税,不过是把国内经济不平衡的问题,推到了国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任何事。美国这种做法,还直接违反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全球贸易本来有规矩,各国做生意要平等对待。美国这种只顾自己的单边主义行为,直接把这个规矩给破坏了。
今年,华盛顿的关税行动更是达到了顶点。4月2日,特朗普签署命令,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34%的所谓“对等关税”。这一下,把全球的目光都吸引了过来。他们以为,只要持续施压,中国最终就会妥协。
不低头的中国路
面对美国的关税施压,中国方面根本没打算低头。北京的反制行动,迅速而坚决。在特朗普宣布加税的仅仅48小时内,到了4月4日,中国就对外公布,要对所有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的关税。同时,中国还限制了稀土的出口,并且把12家美国企业列进了出口管制名单。这表明了中方寸步不让的态度。
这之后,关税的攀升就像一场竞赛。4月8日,美国把对华税率提到了84%。第二天,也就是4月9日,中国立刻跟上,对美关税也提到了84%。到了4月10日,美国再次宣布,要把关税拉到125%的高位。中国并没有迟疑,4月11日,中方紧随其后,也对美国商品实施了125%的关税反制。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明确指出,美国这种做法,已经完全变成了一场“数字游戏”,在经济层面上,根本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更是直指核心:在这么高的关税下,“美国输华商品已经没有了进入市场的可能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也传递出北京的坚定立场,他说:“妥协退让没有出路,中国从来不吃这一套”。这说明,当关税高到让两国贸易几乎停摆时,再继续加码,就只是政治表演了。
中国除了对等加关税,还在经济上寻找新的出路。他们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加强跟东南亚、非洲等地的产业链合作。这种多元化的贸易政策,不仅让中国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还增强了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贸易数据也印证了中国策略的有效性。2023年,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占比达到了15.8%,这个数字第一次超过了对美国的出口占比,后者是15.4%。这说明,中国正在悄悄改变自己的贸易方向。
中国企业也在积极应对。像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它们就在墨西哥、匈牙利等地新建生产基地。通过在全球布局产能,这些企业直接绕开了美国的关税壁垒。还有一些中国企业,通过越南、马来西亚等符合原产地规则的地方进行转口贸易,用这种“曲线”方式,维持了对美国的出口通道。
在技术领域,中国也下了苦功夫。华为和中芯国际在半导体方面,努力实现突破。C919大飞机项目也在加速推进产业化。这些都直接触及了美国之前想“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尤其在新能源领域,中国光伏、锂电池和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已经占到了全球的60%以上。这是一个美国很难替代的强大产业壁垒。中国手中的稀土管制,也成了一张重要的反制牌。美国汽车行业对稀土磁铁需求很大,甚至连F-35战机的稀土储备,一度只够维持11周的生产。这都说明了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关键地位。面对美国的技术封锁,中国没有因此停滞,反而激发了更强的创新动力,加速了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
世界经济新地图
美国加征关税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全球供应链开始重新洗牌。很多中国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公司,为了避开美国的关税,开始把一部分生产线转移到其他国家。这股趋势,不只影响了中国公司。本年7月,华盛顿的白宫,向全球近70个贸易伙伴发出了关税通知。其中,连美国的传统盟友也没能幸免。巴西被征收50%的关税,老挝40%,加拿大35%。而欧盟、墨西哥和南非,都被定在了30%。日本和韩国,也未能幸免,面临着25%的关税。
日本就是这场博弈中一个典型的受害者。面对25%的关税威胁,日本被迫答应,要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并且开放他们的汽车、卡车和稻米市场。作为交换,直到7月23日,日本才拿到15%的“优惠税率”。可这种交易的代价,直接影响了日本的国内政治。执政联盟在参议院选举中惨败,这是自1955年以来,第一次在参众两院同时失去多数席位。日本首相石破茂之前说的“坚守立场”,在物价飞涨的民生压力面前,显得非常无力。
在科技领域,关税和芯片之间,也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近日,NVIDIA的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出现在北京的供应链博览会上,随后就有消息传出,他们性能被刻意削弱的H20芯片,获准出口中国。这块芯片,成了美国和中国之间“筹码互换”的象征。美国企业需要中国市场,中国需要关键芯片。美国则想借此,确保世界继续依赖美国制造的AI硬件。这暴露了美国战略的一个核心矛盾:他们既想打压中国,又承担不起完全脱钩的代价。
中国《经济日报》的观察很直接:美国的这种霸凌行为,正在加速全球的“去美国化”进程。这种说法,正在变成现实。当欧盟的车企开始转向亚洲市场,东南亚地区重新布局自己的供应链,拉美国家也纷纷拥抱金砖体系时,一张没有美国主导的贸易地图,正在悄然成型。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也预警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前景:本年全球商品贸易量,预计会下降0.2%。这个数字,比没有高关税情况下的预期,萎缩了近3个百分点。这让人想起1930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的历史教训。那次法案,直接导致全球贸易萎缩,加剧了当年的大萧条。历史的警示摆在眼前:当贸易壁垒高耸时,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独善其身。
笔者以为
那么,回到最开始那个问题:如果中国不低头,美国就该一直加关税,直到中国屈服吗?从这两年的发展来看,答案已经很清楚了,那就是:不能。关税数字涨到125%这种荒唐的程度,已经失去了经济上的意义,它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姿态。美国试图用单边主义来压服别的国家,结果呢?他们自己的经济受损,盟友关系也变得紧张,国际秩序也跟着摇摇欲坠。中国在巨大压力下展现出来的战略定力,经济上的韧性,还有技术上的不断创新,不仅保护了自己的利益,也维护了公平的国际规则。更重要的是,它还加速了全球贸易格局向多极化发展。所以说,未来的国际贸易,各国之间如果能秉持公平、合作、共赢的原则,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发展。硬碰硬的单边主义,最后只会让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您怎么看呢?